close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再整理之。


對消費者來說,買東西能夠「物超所值」是一件美事;如果不能,至少「一分錢」也要買到「一分貨」。但是,如果,過去能買到「一分貨」的「一分錢」,現在卻只能買到「半分貨」,那麼消費者的損失可就大了。聰明的消費者一定會說,「通貨膨脹了!錢不值錢了!」什麼是通貨膨脹呢?要怎樣防範通貨膨脹,避免消費大眾受損呢?

一般人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聽到某一商品價格上漲,馬上就說「這是通貨膨脹。」其實,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這個名詞,有比較嚴格的定義。

經濟學家將通貨膨脹定義為「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知道,要稱為通貨膨脹,還得符合一些要件。

大體上,經濟學家是以對整體經濟活動的影響程度,來界定是不是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現象。


單一商品漲價,不是通貨膨脹


如果只是某一種或某一類商品價格上漲,而其他商品的價格沒有發生變化,這並不是通貨膨脹;因為它只對某一些人有影響,對整體經濟則影響不大。當然,有時候單一商品價格的上漲,也會引起其他商品價格普遍上揚,就可能形成通貨膨脹了。最有名的例子是,在一九七三年及一九七九年兩次石油危機時,石油價格的調升引起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因為,石油是燃料和很多產品的重要生產原料。

如果,很多商品的價格都上漲了,但卻是一次調升後,就停下來,這也不算是通貨膨脹;因為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漲一次即停」的現象,對經濟活動的衝擊不大。


漲幅不大、也不是通貨膨脹

同樣地,如果漲幅不大,也不能稱為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社會,物價水準常有上揚的特性;多數情況下,物價只升不降,這是「物價的僵固性」。因此,如果幅度不大,也不能叫做通貨膨脹。但是,如果許多商品的價格在某一段時間內,以一相當的幅度,一波波、持續性的上漲,則會對整個經濟社會造成困擾,這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了。

至於「相當幅度」是多少呢?10%還是5%呢?則沒有一定的標準。對漲幅多少,持續多久才算是通貨膨脹,各國的認知不盡相同。


膨脹,因國而異

在不同的經濟結構,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各國對通貨膨脹的容忍程度也不同。有時候,通貨膨脹只是一個相對的觀念。有些國家,譬如墨西哥,它的物價上漲率經常是20%以上,有時甚至於超過100%;如果能把它降到15%以下,物價或許就算是穩定了。

但是,對一些國家而言,譬如歐美國家及我國,近年來物價平穩,上漲率都在5%以下,故對物價漲幅的要求也較嚴格。因此,關於物價上漲幅度多少才算通貨膨脹,只能粗略地以“超過正常的上漲幅度”界定之。



為什麼會發生通貨膨漲?

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很多、很複雜,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學說來討論它。一般人比較常聽到的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理論以及「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

每當物價波動時,報章雜誌常會出現這樣的字眼-「供需失調」或「供不應求」,顯然是產品的供給或需求有了不正常的狀況。而「需求拉動」以及「成本推動」即是分別從需求面及供給面來討論通貨膨脹的成因。


過多的貨幣,太少的商品

首先,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商品及勞務的總需求大過總供給,會造成物價上揚。經濟學家認為,「過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及勞務」是造成需求過多的主因。也就是說,如果大家手上都有很多錢 很多貨幣,就可能會競相出高價搶購商品,而造成物價上揚的現象。


成本推動,物價揚升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則是從供給面生產不足,或成本上揚來解釋通貨膨脹的成因。包括工資上揚,石油等原料價格上漲,以及企業壟斷等等,都會從供給面推動物價的上揚。

除了「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以及「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外,經濟學家認為產業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不足等結構性因素,也是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成因。還有,在國際貿易盛行下,來自國外的進口品價格上漲也會造成所謂的「輸入性通貨膨脹」。


預期心理,不可輕忽

再者,當物價上漲時,民眾如果預期物價會繼續漲上去,那麼他們將會搶購、囤積,而使物價上漲得更劇烈。因此,「通貨膨脹預期心理」也是通貨膨脹的重要成因之一。



通貨膨脹有什麼壞處?

通貨膨脹的壞處,家庭主婦感受最深。發生通貨膨脹時,日常必需品的價格普遍上揚,一個家庭如果要維持原來的消費水準,開銷一定會加大,甚至還會入不敷出。


通貨膨脹起,財富大風吹

通貨膨脹的影響力會因人而異。在通貨膨脹期間,如果個人的所得會跟隨增加,通貨膨脹的損害則會相對減輕。例如,商人因為商品價格調漲,收入增加,發生通貨膨脹對他反而有利。不過,這種好處不一定會持久。因為,如果生產成本急速上揚,或消費者購買力劇降,企業利潤也會受到影響。

至於仰賴固定收入的人,例如薪水階級、靠社會福利金、退休金,以及依賴固定利息過日子的人,在通貨膨脹之下,購買力降低了,生活因此會受到影響。通貨膨脹時,房地產價格會上揚;因此,擁有房地產的人財富會跟隨增值,但是沒有房地產的人則更加買不起房地產。通貨膨脹會使債權人受損,因為收回來的本金,購買力已經不如從前。但對債務人的影響剛好相反。

因此,通貨膨脹會使某些人的所得及財富增加,但某一些人的所得及財富則會減少,從而使全體國民的所得及財富進行了重分配。通常,中、低固定收入且無自用住宅者,受通貨膨脹為害最重。


經濟、政治、社會齊遭殃

在通貨膨脹嚴重時,今天能買到一斤米的錢,明天可能只能買到半斤米。因此,人人不再儲蓄,而爭相囤積貨品,或者是將錢投入購買房地產、黃金及外幣等投機性或不具生產性的用途。結果,正常的生產事業缺乏資金來源;企業也因為成本及收益難以掌握,造成投資停頓;於是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都消耗在對抗或適應通貨膨脹上,嚴重影響經濟成長。

更甚者,如果社會大眾普遍存有通貨膨脹預期心理,惜售、囤積、搶購、投機風潮四處蔓延,通貨膨脹會愈益嚴重,而引發所謂的惡性通貨膨脹。此時,價格上漲劇烈,人民對貨幣的信心蕩然無存,整個社會的經濟、金融活動失去了依據,再也無法正常進行。結果,不僅一國的經濟會瀕臨崩潰,政治、社會的不安定也伴隨而來。因此,通貨膨脹的禍害是不能等閒視之的。



通貨膨脹的經驗

在歷史上,很多國家曾發生過嚴重的通貨膨脹,受害慘重。尤其是在近代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國家因為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以及龐大的軍費支出,造成財政鉅額赤字,迫使政府大量印發鈔票,而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經濟體制幾乎瓦解。


德國通貨膨脹經驗慘痛

以德國為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九二三年,德國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物價較戰前上漲約一萬四千億倍,一份報紙售價達二千億馬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再度出現惡性通貨膨脹,一九四七年間,德國大半的交易被迫改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這個慘痛的經驗,使得後來德國政府對通貨膨脹一直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將控制通貨膨脹視為重要的政策目標;德國的物價也隨而較很多國家穩定。


四萬舊台幣,一元新台幣

台灣在光復之初也曾遭遇惡性通貨膨脹。民國三十四年到三十八年之間,台灣的物價幾乎是一日數變,每年的物價漲幅都在500%至1200%之間。這段歷史,許多較年長的人至今回憶起來都還餘悸猶存。

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台灣實施幣制改革,將原來的台幣(舊台幣)收回,換發新的鈔券--新台幣。每四萬舊台幣兌換新台幣一元。此外,政府還陸續採取了許多措施,包括舉辦優利存款,鼓勵儲蓄;充實財政收入,撙節支出;積極修復生產設備,增加工業生產;鼓勵農民生產,提高農業產量等等,終於使台灣的物價逐漸平穩下來,而奠定了後來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


中央銀行的責任,物價穩定最優先

在克服了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之後,一九五 、六 年代大多數國家的物價都相當平穩。到了一九七 年代,由於石油危機等諸多因素,許多國家出現了兩位數以上的通貨膨脹率,同時經濟成長也明顯減緩。這個現象到了一九八 年代才消除。

戰後及一九七0年代的通貨膨脹經驗,對現代的財經政策思維有非常深刻的影響,並且也奠定了現代中央銀行的角色及地位。目前國際間普遍認為,中央銀行應以物價穩定為首要政策目標;因為只有物價穩定,才能促進經濟均衡且持久的成長。同時,為了有效地穩定物價,應該要賦予中央銀行獨立性,使中央銀行能以超然的地位行使職責。



中央銀行對抗通膨的方式

通貨膨脹一旦發生,便很難遏止;因此,中央銀行必須隨時注意各種經濟金融情勢,防範通貨膨脹於未然。前面提到過,過多的資金或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及勞務,會造成通貨膨脹。在一般狀況下,生產面增加的速度是較緩慢的,如果社會上的貨幣數量增加太快,一定會造成通貨膨脹。因此,中央銀行必須要謹慎地控制資金的供應,才能維持物價的穩定。


緊縮貨幣對抗通貨膨脹

簡單地說,如果中央銀行認為社會上的資金太多了,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就應該設法減少資金供給,這時中央銀行採取的措施就叫做「貨幣緊縮政策」。反之,當中央銀行認為社會上資金不足時,就會增加資金供給,而採取「貨幣寬鬆政策」。那麼,中央銀行用什麼方法來寬鬆或緊縮資金的供給呢?通常,中央銀行採行的方法有調整重貼現率、存款準備率,以及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等。


資金水準鬆緊要適當

重貼現率是銀行在短期資金不足時,向中央銀行請求借款所適用的利率。當中央銀行降低重貼現率時,銀行的借款成本降低,而會向中央銀行借入較多的資金。這表示在當時的經濟狀況下,中央銀行樂見資金寬鬆。反之,如果中央銀行提高重貼現率,則表示中央銀行正送出警訊,設法使過熱的經濟活動「降溫」,避免形成通貨膨脹。

存款準備率是規定銀行所收受的存款中,必須保留而不能貸放出去的比率。比方說存款準備率是10%,表示銀行每收受100元的存款,必須保留10元交由中央銀行保管。

如果,中央銀行將存款準備率降低,則銀行有較多的資金可以貸放出去,表示中央銀行採取的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反之,調高存款準備率會使銀行的放款能力降低,社會上的資金將減少,而形成緊縮的貨幣政策。

所謂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的金融市場上,買入或賣出票券(政府債券、商業本票等)。當中央銀行從市場上買入票券,並付出款項時,市場上的資金會增加。反之,賣出票券時,中央銀行收回資金,市面上的銀根會緊縮,而可以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


關切物價,無時無刻

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最常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必要時,中央銀行可以每天隨時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以影響整個社會的資金水準。因此,中央銀行無時無刻不在密切觀察各種經濟現象,調節資金狀況,使國家經濟活動能順利運作,並且嚴防通貨膨脹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spacey 的頭像
    kspacey

    Jerry's Kingdom of Thought!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