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作者為 PTT_Fund 版友 isaacchen。
引言:
自 90 年代以降,經濟學相關評論出現了一個新辭 → 「The American Exception」。這代表美國雖然身為已開發國家,卻仍然能在人口和經濟發展上持續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成為已開發國家唯一的 Exception ( 特例 )。
進入21世紀之後,我們很有可能會有一個新的名詞 → 「The Indian Exception」。而這個新辭所代表的意義則是開發中國家如何擺脫以開發市場的制肘,在外部需求大幅縮小之下,國家仍能減少衝擊、持續保持增長。
本篇文章將跳脫純本益比的觀念,從多個經濟面向和數據來分析印度這個「泡沫」,如何能夠保持「理性存在」至今,甚至「持續增長」?其箇中奧祕究竟是什麼?
本篇將試圖解釋何以印度至今仍未受到全球股災的攻擊 ( 吾人認為絕非巧合,而是有跡可尋。) 其背後原因為何?未來的走向和隱憂又為何?我們又如何從印度的例子上學到東西?
在正文開始之前先聲明,本人從未到過印度,因此所持推論完全建立在可獲得的數據和相關評論上。我們應該認知到數據不一定反映真實,特別是部份開發中國家的數據可能失真,如此一來建立在純數據上的推論將難免有所偏差,加上數據繁多,部分解讀不周全或是偏頗的地方,還望相關高手不吝指正或補遺。感謝~
以上,本文僅供參考。
從去年 8 月份的次級房貸之後,各國的股市不約而同的都受到了影響,其中較慘的如日本和東歐部分國家,相較其其中高點都分別有 12~30% 不等的回檔;發達地區如美歐股市也普遍有 10% 左右的修正,即便是近來極為熱門的新興,無論是拉美、韓國或是東南亞部分國家,就算免受大幅回檔之苦,也不約而同陷入膠著甚至盤跌的態勢。
唯有印度,在 12 月份以及 1 月份持續創下歷史新高,來到了兩萬點的歷史價位,讓我們來看看印度這幾年來的走勢:http://tinyurl.com/365qfc。
就純技術面來說,印度是少數在此波全球性的回檔修正中,多頭格局完全未被破壞的標的之ㄧ。目前印度的本益比約在 22.6,和中國的 22.2 相當,較俄國和巴西的 11.3 和 12.5 高出一截。究竟,其中的原因為何呢?
要拿一個目前經濟規模遠不到美國 1/14 的國家來類比所謂的「Exception」,或許是有些不倫不類。不過,其中的確有些值得觀察的面向,或許能幫助我們解釋,為何印度得以倖免於此次的全球股災?
1. 出口佔 GDP 的構成極小,甚至可忽略不計
若以出口佔 GDP 比重來說,金磚四國分別為:http://tinyurl.com/2gaoeo
由此可先看出對於巴、印兩國,出口所佔 GDP 比重是相對較低的。進一步來看,若我們把進口對於 GDP 的因素考慮進來,則各國的出口對於 GDP 的貢獻分別為: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current_account_balance ( 單位:百萬美金 )。
對於各國GDP的貢獻則分別為:
也就是說,就進出口貿易來說,對印度其實是個賠錢貨 ( 和美國一樣 )。對印度來說,內需可以說是唯一重要的經濟成長動力。只要內需不墜,就不會影響到其走勢,這點和絕大多數的新興國都有很大的差異。
因禍得福,寅吃卯糧反而讓印度擺脫了對於外國消費市場的依賴,在全球三大主要市場歐美日同步減緩的狀況下,事實上對印度的影響機可說是微乎其微,這是印度能擺脫全球股市修正的第一個原因。
2. 依賴 FDI 的程度仍較他國為低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 FDI 這個影響國際資金移動的指標來談起: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Page.asp?intItemID=3198&lang=1 ( 點進去,選印度 )。裡面剛好順便有中國的資料,拿來比較一下。
從這張表格中我們剛好可以看到三點:
1. 從外人投資存量 ( FDI Stocks ) 佔 GDP 的比重來看,印度依賴的程度約為中國的 1/2。
2. 外人對於印度的直接投資 ( FDI Stocks ) 對於固定資本構成比重於 20 世紀初急遽攀升, 從 1990~2000 年代約僅中國 1/10 的比例,到 2006 年已經微幅超越中國。
3. 從 20 世紀初期起,印度的對外投資比重便遠超過中國。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
簡化一下:
1. 印度的 GDP 成長依賴外來投資的程度較中國為低。
2. 外國人對於印度的固定資本構成開始擴增,代表印度原先較為落後的基礎工業建設和商業環境逐漸迎頭趕上,有可能逐漸走上中國當初 開發道路。畢竟固定資本發展攸關一國工業與商業的擴張。
3. 印度的資本流出情形較中國嚴重 ( 特別是印度有著遞增的貿易逆差 )。
同期年貿易逆差增幅為:
單位 ( 百萬 )。來源:http://tinyurl.com/3agpve
由上面這個連結中我們發現,只有印度的貿易逆差急劇擴大,剩下的金磚三國則持續享有貿易順差。
若我們細心一點,仔細把 2006 年這一年拿出來算,會發現印度當年 FDI 的流入 - 流出 ( 168 億 - 96 億 ) = 72 億,而當年的貿易逆差約為 95 億,到這裡我們可以下一個初步結論:印度是金磚四國中,唯一一個沒有「錢滿為患」煩惱的國家。
好,這樣我們還是不懂,到底印度這樣有什麼了不起的對不對?我們再搭配一下印度盧比的走勢:http://finance.yahoo.com/currency/convert?from=USD&to=INR&amt=1&t=5y,近兩年來升值了將近 15% 大於人民幣的升值。
How could it be possible?
事實上自從 1980 年代之後,雖然印度的經常帳便一直保持赤字,但是加上資本帳之後的 balance of payment 便一直保持正數。這當然也要感謝廣大的海外匯款,但即便如此,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盧比卻還能大幅升值。
原因只有一個 → 惜售盧布
而這令人不禁聯想到另外一個國家 ( 英國雖然也有大量的貿易逆差,但是依賴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所吸引的資金維持了英鎊的強勢 ),是的,美元之於美國。
事實上,印度在很多方面都展現了和其他金磚的不同之處,這是通膨的數據:
事實上印度盧比是去年四個國家中升值最多的,但是前面談論歐元時所說之「貨幣供給的增加」會導致通膨的現象,確沒有在印度發生。相較 ( 其他國家都有顯著提升或居高不下 ),去年盧比的升值來到歷年最大,通膨卻比前一年相對和緩。
也就是說,同樣身為進口大國,印度藉由較為緊縮的貨幣政策 ( 目前印度基準利率仍為 11%,當然相較起 1980 年代的 30% 還是寬鬆的多 ),來達到美國目前所享有的相對穩定通膨。
另一方面又利用升值的盧比減低進口成本,可說是利用雙管齊下化解通膨風險。
( 待續 )
引言:
自 90 年代以降,經濟學相關評論出現了一個新辭 → 「The American Exception」。這代表美國雖然身為已開發國家,卻仍然能在人口和經濟發展上持續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成為已開發國家唯一的 Exception ( 特例 )。
進入21世紀之後,我們很有可能會有一個新的名詞 → 「The Indian Exception」。而這個新辭所代表的意義則是開發中國家如何擺脫以開發市場的制肘,在外部需求大幅縮小之下,國家仍能減少衝擊、持續保持增長。
本篇文章將跳脫純本益比的觀念,從多個經濟面向和數據來分析印度這個「泡沫」,如何能夠保持「理性存在」至今,甚至「持續增長」?其箇中奧祕究竟是什麼?
本篇將試圖解釋何以印度至今仍未受到全球股災的攻擊 ( 吾人認為絕非巧合,而是有跡可尋。) 其背後原因為何?未來的走向和隱憂又為何?我們又如何從印度的例子上學到東西?
在正文開始之前先聲明,本人從未到過印度,因此所持推論完全建立在可獲得的數據和相關評論上。我們應該認知到數據不一定反映真實,特別是部份開發中國家的數據可能失真,如此一來建立在純數據上的推論將難免有所偏差,加上數據繁多,部分解讀不周全或是偏頗的地方,還望相關高手不吝指正或補遺。感謝~
以上,本文僅供參考。
從去年 8 月份的次級房貸之後,各國的股市不約而同的都受到了影響,其中較慘的如日本和東歐部分國家,相較其其中高點都分別有 12~30% 不等的回檔;發達地區如美歐股市也普遍有 10% 左右的修正,即便是近來極為熱門的新興,無論是拉美、韓國或是東南亞部分國家,就算免受大幅回檔之苦,也不約而同陷入膠著甚至盤跌的態勢。
唯有印度,在 12 月份以及 1 月份持續創下歷史新高,來到了兩萬點的歷史價位,讓我們來看看印度這幾年來的走勢:http://tinyurl.com/365qfc。
就純技術面來說,印度是少數在此波全球性的回檔修正中,多頭格局完全未被破壞的標的之ㄧ。目前印度的本益比約在 22.6,和中國的 22.2 相當,較俄國和巴西的 11.3 和 12.5 高出一截。究竟,其中的原因為何呢?
要拿一個目前經濟規模遠不到美國 1/14 的國家來類比所謂的「Exception」,或許是有些不倫不類。不過,其中的確有些值得觀察的面向,或許能幫助我們解釋,為何印度得以倖免於此次的全球股災?
1. 出口佔 GDP 的構成極小,甚至可忽略不計
若以出口佔 GDP 比重來說,金磚四國分別為:http://tinyurl.com/2gaoeo
中 | 32% |
俄 | 30% |
巴 | 14% |
印 | 13% |
由此可先看出對於巴、印兩國,出口所佔 GDP 比重是相對較低的。進一步來看,若我們把進口對於 GDP 的因素考慮進來,則各國的出口對於 GDP 的貢獻分別為: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current_account_balance ( 單位:百萬美金 )。
中 | 249,900 |
俄 | 97,470 |
巴 | 13,500 |
印 | - 10,360 |
對於各國GDP的貢獻則分別為:
中 | +10% |
俄 | +11% |
巴 | +2% |
印 | -11% |
也就是說,就進出口貿易來說,對印度其實是個賠錢貨 ( 和美國一樣 )。對印度來說,內需可以說是唯一重要的經濟成長動力。只要內需不墜,就不會影響到其走勢,這點和絕大多數的新興國都有很大的差異。
因禍得福,寅吃卯糧反而讓印度擺脫了對於外國消費市場的依賴,在全球三大主要市場歐美日同步減緩的狀況下,事實上對印度的影響機可說是微乎其微,這是印度能擺脫全球股市修正的第一個原因。
2. 依賴 FDI 的程度仍較他國為低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 FDI 這個影響國際資金移動的指標來談起:http://www.unctad.org/Templates/Page.asp?intItemID=3198&lang=1 ( 點進去,選印度 )。裡面剛好順便有中國的資料,拿來比較一下。
從這張表格中我們剛好可以看到三點:
1. 從外人投資存量 ( FDI Stocks ) 佔 GDP 的比重來看,印度依賴的程度約為中國的 1/2。
2. 外人對於印度的直接投資 ( FDI Stocks ) 對於固定資本構成比重於 20 世紀初急遽攀升, 從 1990~2000 年代約僅中國 1/10 的比例,到 2006 年已經微幅超越中國。
3. 從 20 世紀初期起,印度的對外投資比重便遠超過中國。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
簡化一下:
1. 印度的 GDP 成長依賴外來投資的程度較中國為低。
2. 外國人對於印度的固定資本構成開始擴增,代表印度原先較為落後的基礎工業建設和商業環境逐漸迎頭趕上,有可能逐漸走上中國當初 開發道路。畢竟固定資本發展攸關一國工業與商業的擴張。
3. 印度的資本流出情形較中國嚴重 ( 特別是印度有著遞增的貿易逆差 )。
同期年貿易逆差增幅為:
2005 | 2006 | 2007 | 2008 (預估) |
-7.836 | -9.503 | -23.131 | -32.301 |
由上面這個連結中我們發現,只有印度的貿易逆差急劇擴大,剩下的金磚三國則持續享有貿易順差。
若我們細心一點,仔細把 2006 年這一年拿出來算,會發現印度當年 FDI 的流入 - 流出 ( 168 億 - 96 億 ) = 72 億,而當年的貿易逆差約為 95 億,到這裡我們可以下一個初步結論:印度是金磚四國中,唯一一個沒有「錢滿為患」煩惱的國家。
好,這樣我們還是不懂,到底印度這樣有什麼了不起的對不對?我們再搭配一下印度盧比的走勢:http://finance.yahoo.com/currency/convert?from=USD&to=INR&amt=1&t=5y,近兩年來升值了將近 15% 大於人民幣的升值。
How could it be possible?
事實上自從 1980 年代之後,雖然印度的經常帳便一直保持赤字,但是加上資本帳之後的 balance of payment 便一直保持正數。這當然也要感謝廣大的海外匯款,但即便如此,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印度盧比卻還能大幅升值。
原因只有一個 → 惜售盧布
而這令人不禁聯想到另外一個國家 ( 英國雖然也有大量的貿易逆差,但是依賴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所吸引的資金維持了英鎊的強勢 ),是的,美元之於美國。
事實上,印度在很多方面都展現了和其他金磚的不同之處,這是通膨的數據: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預估) | |
Brazil Inflation | 7.6 | 5.7 | 3.1 | 4.0 | 4.0 |
China Inflation | 3.2 | 1.4 | 2.0 | 5.7 | 3.5 |
India Inflation | 4.6 | 5.3 | 6.7 | 4.9 | 4.0 |
Russia Inflation | 11.7 | 10.9 | 9.0 | 8.0 | 7.0 |
事實上印度盧比是去年四個國家中升值最多的,但是前面談論歐元時所說之「貨幣供給的增加」會導致通膨的現象,確沒有在印度發生。相較 ( 其他國家都有顯著提升或居高不下 ),去年盧比的升值來到歷年最大,通膨卻比前一年相對和緩。
也就是說,同樣身為進口大國,印度藉由較為緊縮的貨幣政策 ( 目前印度基準利率仍為 11%,當然相較起 1980 年代的 30% 還是寬鬆的多 ),來達到美國目前所享有的相對穩定通膨。
另一方面又利用升值的盧比減低進口成本,可說是利用雙管齊下化解通膨風險。
( 待續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