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感謝兩位大大的長篇分享。
閱讀方式:
1、【原文】
2、【S-1】siriue 第一次回覆討論
3、【R-2】ryanchao 第一次回覆討論
4、【S-3】siriue 第二次回覆討論
5、【R-4】ryanchao 第二次回覆討論
【原文】2、交易風險的本質本身就是一種機率,大魚(大咖)也不見每次一定贏,但是大咖永遠會動腦筋去獵殺小咖與散戶。
【S-1】不知道是筆者對於文字太過要求還是龜毛,通常我比較喜歡在關鍵字上面用詞精準一些,比較不容易造成誤解。「交易風險的本質本身是一種機率」這句話,筆者不懂的是,何謂「交易風險」?定義是什麼?另外,風險本身就代表著不確定性,但若說「風險=機率」,似乎又有點不同。
畢竟我們通常只會談論「發生A事件的機率為何?」而不會談論「發生A事件的風險為何?」因此,「交易風險的本質本身是一種機率」這句話想談論的重點,究竟是交易風險所產生的可能性?還是這些風險的機率?大咖不見得贏的理由在於「他們面對的風險比我們小?一樣?大?」還是「他們掌握贏的條件比我們好?普通?差?」
【R-2】一般來說做交易最care的會是以下幾種風險:
1. 價格衝擊
2. 低於預期甚低的報酬
3. 連續虧損導致帳戶破產
4. 系統失靈
【S-3】筆者以為,第1點是第2、第3兩點的「因」。所以這樣的分類似乎不太符合MECE的分類原則。p.s ( 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 Exhaustive的縮寫 )
【R-2】例如「價格衝擊」意思是發生於某些變動所導致的價格快速變化,這些變動通常來自於政治、經濟層面的劇烈衝擊,例如911事件、1987年道瓊大崩盤、長期資本公司崩盤事件。我們一般人會去思考未來的「可能性」,但是很少人會去思考未來發生的「機率」;會去思考未來發生某件事機率的人,一定會去找應對的方法,就像達賴說過「明天與來世,你永遠不知道何者先來」,那麼明天與來世何者先來就是「機率」問題,而不是「可能性」問題。
【S-3】如此一來,筆者擅自揣測r大的意思應該是,思考「交易風險的發生機率」,重要性高於「交易風險」本身,right?不知道有沒有曲解r大的意思?
【R-4】對~從頭到尾我想談的就是機率問題,而不是交易風險本身這個命題.。行情本來就是有上升、下跌、盤整這幾種類型,討論「類型」本身是沒有意義的,該討論的是這些「交易風險」發生的機率大小與對策。
【R-2】所以各位投保的意外險是跟保險公司「賭」未來發生保險事故的機率,而不是「保險事故的可能性」,因為每個人未來都一定發生意外,保險公司幹嘛跟你賭?它在這段賭博期間穩輸的。
交易的本質其實就是「機率」,這段話其實精神衍生自先前有提到一個觀念:「我們永遠不知道價格走勢圖的右邊會是怎麼走」,所以往上、往下、盤整的「機率」都是一樣大。對交易者來說,某種程度來看,交易就是針對這些行情未來走勢機率做一種「保險」動作,換做上面「保險」的觀念來詮釋的話就是「賭」行情走法。
【S-3】補充一下,保險基本上就是一種選擇權的概念。
【R-4】感謝s大補充。
【R-2】所以交易本身就是一種對未來事件發生機率的判斷問題,也是對未來的風險一種「保護作用」:保護不被軋空手、不會錯失行情、不會賺不到可以賺到的機會,或者是當市場風險發生時可以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償,但是相對也會有看錯的「風險」(這還是機率問題),會賠錢、會變成輸家、投資金額被大魚吃掉。所以追根究底談市場風險,從交易者眼中不是可不可能發生的問題,而是會研究這個事件發生的機率多高?要不要為這個發生機率做交易(投保動作)?這也就是「避險」的由來。另外題外話,「避險」資金(也就是「保費」)基本上就是用來「賠」的,是用來當市場風險發生時可以當作保護使用。
( 下面是對「交易的本質其實就是機率」的回應...)
【S-3】布朗運動 ( Brownian motion ) 又稱Wiener 過程,是由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Robert Brown (1773-1858) 在顯微鏡中觀察到,懸浮於溶液中之微小的粒子,呈現一連續而不規則的運動。最初由選擇權評價理論的開山祖師--Paul Samuelson進行研究,最後,經過長時間的醞釀,透過一連串財務 + 物理 + 數學的結合,Black與Scholes以此發展出令人嘖嘖稱奇的Black-Scholes Model。這個Model之所以得了諾貝爾獎,主要是因為其里程意義大過實際意義,意味著人類「終於」可以掌握部份機率的特性,並且從可觀察的參數中,推敲未來的演變。
然而,LTCM在一個掌握「機率」特性如此精深的Myron Scholes;以及另一位在MIT主攻工程數學的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Merton主導下,最後因為「俄羅斯事件」引發的債市「流動性衰竭」而倒閉。他們倒楣嗎?很倒楣。然而,正因為他們對自己掌握「機率」太有信心,以為透過精密計算的機率模型可以藉此達成套利交易,才會疏忽了資金配置比重的風險。回到現實生活來,在某種程度上,次貸風暴也有類似的影子。LTCM是「精確地」掌握機率,卻敗給微乎其微的「風險」;次貸風暴則是因為貪婪而忽略了風險。好像人類的金融發展歷史,永遠只能鑑往,而無法知來。從歷史中所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學到教訓。
其實個人覺得,LTCM之所以倒閉,大概不是因為掌握風險的機率失去準頭,而是他們很可能沒料到「俄羅斯事件」這件事情,也是他們的風險之一。風險之所以是風險,在於它徹徹底底是一種「不確定性」。舉例來說,果凍是軟的,白開水是液態的,但就是有人會吃果凍噎死;喝白開水被嗆到咳嗽,最後居然中風。這種事情發生的風險,很有可能是一般人根本料想不到,甚至是料想到也懶得理的風險。只因為我們都認為這種事情發生的「機率」太小,小到讓我們完全可以忽略這件事情。然而,管理數千億美金天文數字的LTCM,即使可以掌握任何情資,計算各種精密的機率,最後依然敗給機率很小,損失卻很大的事件。有人說,真的只能說他們倒楣,為此劃下故事的結論。但我的看法是,這個故事說明了,人類不可能透過人的智慧,精準計算上帝所安排的事件發生機率,並準確預期什麼事情。
【R-4】我一直相信,只要「分子」大於零,無論分母多大,還是會有發生的機率。因為是「趨近於零」不代表是「等於零」,所以發生風險事件還是有其可能性存在,只是人們對於「機率」這件事還是出自於主觀信念。LTCM顯然還是對於風險發生機率這件事有其主觀判斷存在,否則依照完全機械式的操作,這種風險應該也會納入排除範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