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續前文 )
十一、「我之前買xxx基金有賺xx%喔!這是支好基金」
基金的績效好壞不是以最後賺多少來判斷,同樣最後總報酬率15%(這是一般銀行網銀顯示的報酬計算方式),投入一年和投入五年、用定期定額或單筆,其意義是完全不同的,應該要考慮金錢的時間成本,計算投資的內部報酬率,也就是你每一塊錢投入一年可以賺錢多少比例的報酬。例如單筆投入5年賺了15%,年複利報酬率就只有2.835%,只比台幣定存稍好而已,還不及美金定存。(詳細的計算方式以及定期定額報酬的算法,可以參見綠角的這篇文章 http://0rz.tw/0a3xa 及文章下面列出的幾篇相關文章)
即使依此計算出自己基金的複利年報酬不錯(假設年複利報率20%),也別高興太早,進一步該作的事是把它和相應的指數(例如xxx新興市場基金就用msci新興市場指數來對照),在同一時間內的年報酬率拿來比對,假如發現該指數的年報酬是25%的話,代表這支基金這期間的表現比大盤還差,績效是不理想的,購買指數基金就可以打敗它了。
十二、「多買幾支基金就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基金組合要達到分散風險的作用,要儘量選擇彼此之間相關性低的標的。假如一個人買了十支不同的台股基金,前一陣子台股大跌時,大概十支都難逃下跌的命運,因此這樣子買幾乎完全沒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一般人大概還沒笨到買十支同標的基金,但也不是說選擇不同區域、產業的基金就一定能有效分散風險,因為近年來全球股市之間的連動性其實很不小(多少都受美股影響),很多地區的股票其實要跌就很容易一起跌,所以在考慮投資組合時,應先了解基金的實際投資標的比例,看彼此是否有過多的重疊部分,再觀察投資標的之間長期以及近期的相關性大小(簡單的方式是把走勢圖拿來比較一下)這樣才比較能確認是否有風險分散的效果。
除了相關性之外,每支基金本身的風險也要考量,例如債券基金和地產基金同樣和股票的相關性都較低,但因債券基金的本身的風險較小,因此對於降低風險的作用就更好,但加入風險小的部位,預期長期平均報酬也因此會因此而拉低,這是選擇組合時必須考量的。
此外,同樣要分散風險,很多時候,一支標的較廣較全面性的基金(例如xx新興市場,xx全球)其實已經足以分散不少風險,因此不需要每個區域或國家都買一支,假如特別看好喜歡某個標的再加碼一支也就可以了,因為買太多支基金,會造成不易管理(光計算整體報酬就要大費工夫,這是個人切身經驗)以及可能的費用增加(因銀行會對每支基金收最低手續費或最低管理費等),是較為不利的。
十三、「這個基金配置中保守部位(例如債券)放這麼少沒什麼作用,還不如不要配置或放現金」
對於一個以股票為主的投資組合來說,不論放置多少比例的債券部位,都有助於降低風險(如前則所述,二者原本風險就不同,而更重要的是彼此的相關性很小)。根據一位美國學者的研究(資料是以資料完整的美股和美國國債)在百分之百的債券配置中,增加10%的股票,都可以降低整體投資的風險(再增加更多就不行了,畢竟股票的風險原本比較大),更何況是在股票之中加入風險更低的債券,即使只放10%,也能有一定的效果,至於要放多放少,就看每個人對於風險的承受度和希望的報酬了。
一種說法是保留部分現金隨時準備再投入股票基金,會比放在債券還要有效,這作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否一定要這樣作就見仁見智了,對於希望穩健放長期而不是積極伺機再投入的人來說,把同比例的保守部位改配置波動最小的現金,可能會比債券稍微降低一些風險,但同時整體配置的長期預期平均報酬也就拉得更低了。
十四、「錢這麼少不用作什麼資產配置,拿去買積極的基金拼拼看就對了」
有的人認為沒什麼錢還作資產配置,那錢增加的太慢永遠是這麼少,所以資產配置是那些有錢人才要作的。但資產配置的作用就是要讓你投資的錢能穩定的增加,而不是會突然減少很多,這不論有錢多錢少都是一樣的。即使錢少,那也是你所有可以投資的錢,如果不能耐心地累積(不論投資或工作賺錢)它是不會變多的,除非自己認定投資的目標不是賺錢是而是學習或娛樂,不然不配置不考慮風險像押寶一樣的買,少還要更少的機會並不算低。
當然這裡不是說積極型投資是不對的(我自己也是偏積極的投資者),因為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投資喜好偏向,有的人天生就能承受風險,喜歡積極投資,有的人偏向穩健或保守,因此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重要的是不要因為你的錢的數量不多,就改變了原本應該適合你的投資方式。
錢的數量少的時候,的確對於資產配置會有一些技術上的困難,例如一個月只有3000可以投資的時候,買兩支以上基金就不太方便。但技術上的問題有法有破,比如還擇一支範圍較大涵括較廣的基金,或者同時有股債的平衡型基金來達成配置,另一種方式,則可以採用隔月扣款的方式,來定期定額兩支基金,甚至三個月一扣買三支基金也可以。
十五、「要選擇看好會漲的貨幣作為計價幣別」
計價幣別一般只是用來計算基金資產價值的工具,和基金的報酬並無直接的關係,與報酬相關的是投資標的的幣別,例如投資印度股票的基金,印度盧比漲的時候,印度基金的績效會更好,反之亦然。
假如一支印度基金的計價幣別有美金和歐元兩種,美金跌,歐元漲時,因為由盧比計價的股票換可以換得更多美金,換的歐元數目則減少,因此在帳面上的淨值績效,美金計價會高於歐元計價,但因為美金跌歐元漲,所以換回台幣之後得到的報酬其實是一樣的。
只有一種情況會造成二幣種計價基金的最後績效不同,就是該基金採用貨幣避險,那計價幣種的昇降,就會影響到最後報酬,但多數的海外基金大多是不避險或彈性避險,因避險要付出成本會造成績效下降,因此即使採彈性避險的基金,實際上也很少使用避險工具,因此造成的影響不大,(例外的是台幣計價投資海外的基金,因為政府有規定要作匯率避險)另外,因為在台灣換匯,美金的匯差最小,因此在一般情形下,買美金計價的基金較為划算。( 關於簡單的匯差比較和說明可參見我這篇文章http://blog.pixnet.net/ffaarr/post/12268871 )
十六、「只要定期定額放長期,一定會賺的」
定期定額以及長期投資,是減低短期波動造成的虧損風險的兩大利器,但這不代表任何標的任何投資組合定期定額下去就一定有利,假如選擇的是風險較大的區域或單一國家單一產業,在該標的空頭時有很可能幾年之內都賺不回來。
當然,除非該國出現戰爭或大災難,定期定額持續十年以上還淨虧損的機率非常非常低,但還必須要考慮金錢的時間成本,即前面所述的內部報酬率,有可能放了長期,交了費用又承受了風險或虧損的壓力,最後報酬率反而不如穩穩的定存,那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選擇長期定期定額的標的時,還是要將投資的範圍分布廣些,即使要選擇一些波動較大的單一國家來提高預期報酬,任一國家也不宜佔投資過大的比例,這樣才能進一步避開風險,提高獲利的穩定性,有助於財富的逐漸累積。
十七、「定期定額一定要買波動大的基金,波動小的標的要投入單筆才會賺得到比較多錢」
定期定額最大的功能之一的確就是減緩波動大基金的短期風險,但不代表它只有這個功能,且非得要利用這個功能不可。例如定時儲蓄也是它的功能之一,假如有人選擇定期定額的原因,純粹只是因為每個月有一筆固定的收入要投資,而剛好他所能承受的風險較低,因此需要一個以債券為主股票為輔的投資組合,這時以定期定額來買債券基金就很適當,而不應該因為要定期定額,所以特別去找波動風險較大的來投資,這樣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至於定期定額波動小的標的賺得很少,那只是從前面提過的「總報酬率」的觀點來看,其實以內部報酬率來說,定期定額和單筆是相仿的(依基金波動的方向二者會互有高低),也就是說假如你目標是買債券基金,手上又沒完整的一筆錢,當然就採用定期定額來買就好了,不需要想說要等到有夠多的錢再單筆買入,這樣子錢的投資使用效率反而降低了。
十八、「用定期不定額會比定期定額的獲利還好」
從直觀上來看,採用定期不定額跌得愈低扣得愈多,漲得愈多扣得愈少,當然長期下來應該會以較低成本買入較多的單位數,賺得應該會比定期定額還要多。
但事實上則不一定。當基金下跌時,將扣款數逐漸增加,固然能在基金反轉時,賺到更多的報酬,但同時要承擔基金持續下跌的風險,因為不斷增加扣款,很有可能會跌到手中的資金無法再扣款的程度,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下跌中多扣款,可說是藉由提高大量損失的風險,來增加預期的獲利。
反過來當基金上漲時,減少扣款固然能降低之後回跌時的風險,但假如基金一直持續上漲下去,越扣越少的結果,會造成上漲中的獲利不如定期定額來得好,因此上漲中少扣款可說是藉由減低可能的預期獲利,來減少損失的風險。
因此可以得知,假如一支基金持續在某個固定範圍內波動,定期不定額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但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太多的持續上漲或下跌,那定期定額的獲利反而會比定期不定額要好。
十九、「定期定額到了停利點,如果還看好就贖回一部分續扣就對了」
停利部分贖回,是當基金獲利到某個程度,且近來漲高不少之後,為減小未來損失風險的一個操作手法,有一定的道理,使用與否可視個人需求喜好加以選擇。但假如贖回停利的同時卻又直接在當月繼續扣款,就顯得不合理了,例如贖回三萬元又扣五千,其實和贖回二萬五千停扣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前者卻多交了一次手續費。
除非在部分贖回停利到扣款日之間的短短數天或十數天之內,該基金突然大跌,到扣款日時覺得價位已經回到風險較低的位置了,這樣決定再續扣就還合理,不然正常情況下,既然要部分贖回就應先停扣,靜待價位跌回到自己設定認為合理的位置,或因為某些因素,對於投資標的走勢整體看法有較大的改變,再開始扣款。尤其最忌在停利之後,看到價漲上去又臨時心癢改變主意去追價,這樣就不僅失去原本停利的意義,還白白花費了手續費。
二十、「xx基金最近都在跌,績效很爛,是不是應該趕快換一支了」
如果事先作好功課,有充分的理由買一支基金的話,著眼的應該是它的長期績效以及在自己投資組合配置中的作用,因此僅僅是短期績效不理想,是不應該急於換標的,因為近期的績效差不代表之後也會差,一支基金表現不好也不代表你的整個投資組合不好,要是因為短期不滿意,把投資標的全部換成最近在漲的標的,反而是最危險的。
如果真的想改變投資標的,這時也許可以先檢視自己當初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或者是否有很明確合理的理由認為該標的的確不適合再投資。或者,如果能一開始就看清自己對這選擇的看法本身就很薄弱,又依自己投資特性性格是不願意放長期等待的,那應該在一開始就設定好一定的投資記律(如停損停利)來輔助自己操作,也是一個辦法。
最後,如果還是習慣愛好這種殺出殺入的模式,買股票或etf會比買主動基金更適合,如果要買國外投資標的etf也可以網上開美國帳戶來買,只要投資的總數額不是太小(10萬元以下),匯款成本加交額佣金一定會比在台灣殺進殺出一直付手續費划得來。
十一、「我之前買xxx基金有賺xx%喔!這是支好基金」
基金的績效好壞不是以最後賺多少來判斷,同樣最後總報酬率15%(這是一般銀行網銀顯示的報酬計算方式),投入一年和投入五年、用定期定額或單筆,其意義是完全不同的,應該要考慮金錢的時間成本,計算投資的內部報酬率,也就是你每一塊錢投入一年可以賺錢多少比例的報酬。例如單筆投入5年賺了15%,年複利報酬率就只有2.835%,只比台幣定存稍好而已,還不及美金定存。(詳細的計算方式以及定期定額報酬的算法,可以參見綠角的這篇文章 http://0rz.tw/0a3xa 及文章下面列出的幾篇相關文章)
即使依此計算出自己基金的複利年報酬不錯(假設年複利報率20%),也別高興太早,進一步該作的事是把它和相應的指數(例如xxx新興市場基金就用msci新興市場指數來對照),在同一時間內的年報酬率拿來比對,假如發現該指數的年報酬是25%的話,代表這支基金這期間的表現比大盤還差,績效是不理想的,購買指數基金就可以打敗它了。
十二、「多買幾支基金就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基金組合要達到分散風險的作用,要儘量選擇彼此之間相關性低的標的。假如一個人買了十支不同的台股基金,前一陣子台股大跌時,大概十支都難逃下跌的命運,因此這樣子買幾乎完全沒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一般人大概還沒笨到買十支同標的基金,但也不是說選擇不同區域、產業的基金就一定能有效分散風險,因為近年來全球股市之間的連動性其實很不小(多少都受美股影響),很多地區的股票其實要跌就很容易一起跌,所以在考慮投資組合時,應先了解基金的實際投資標的比例,看彼此是否有過多的重疊部分,再觀察投資標的之間長期以及近期的相關性大小(簡單的方式是把走勢圖拿來比較一下)這樣才比較能確認是否有風險分散的效果。
除了相關性之外,每支基金本身的風險也要考量,例如債券基金和地產基金同樣和股票的相關性都較低,但因債券基金的本身的風險較小,因此對於降低風險的作用就更好,但加入風險小的部位,預期長期平均報酬也因此會因此而拉低,這是選擇組合時必須考量的。
此外,同樣要分散風險,很多時候,一支標的較廣較全面性的基金(例如xx新興市場,xx全球)其實已經足以分散不少風險,因此不需要每個區域或國家都買一支,假如特別看好喜歡某個標的再加碼一支也就可以了,因為買太多支基金,會造成不易管理(光計算整體報酬就要大費工夫,這是個人切身經驗)以及可能的費用增加(因銀行會對每支基金收最低手續費或最低管理費等),是較為不利的。
十三、「這個基金配置中保守部位(例如債券)放這麼少沒什麼作用,還不如不要配置或放現金」
對於一個以股票為主的投資組合來說,不論放置多少比例的債券部位,都有助於降低風險(如前則所述,二者原本風險就不同,而更重要的是彼此的相關性很小)。根據一位美國學者的研究(資料是以資料完整的美股和美國國債)在百分之百的債券配置中,增加10%的股票,都可以降低整體投資的風險(再增加更多就不行了,畢竟股票的風險原本比較大),更何況是在股票之中加入風險更低的債券,即使只放10%,也能有一定的效果,至於要放多放少,就看每個人對於風險的承受度和希望的報酬了。
一種說法是保留部分現金隨時準備再投入股票基金,會比放在債券還要有效,這作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否一定要這樣作就見仁見智了,對於希望穩健放長期而不是積極伺機再投入的人來說,把同比例的保守部位改配置波動最小的現金,可能會比債券稍微降低一些風險,但同時整體配置的長期預期平均報酬也就拉得更低了。
十四、「錢這麼少不用作什麼資產配置,拿去買積極的基金拼拼看就對了」
有的人認為沒什麼錢還作資產配置,那錢增加的太慢永遠是這麼少,所以資產配置是那些有錢人才要作的。但資產配置的作用就是要讓你投資的錢能穩定的增加,而不是會突然減少很多,這不論有錢多錢少都是一樣的。即使錢少,那也是你所有可以投資的錢,如果不能耐心地累積(不論投資或工作賺錢)它是不會變多的,除非自己認定投資的目標不是賺錢是而是學習或娛樂,不然不配置不考慮風險像押寶一樣的買,少還要更少的機會並不算低。
當然這裡不是說積極型投資是不對的(我自己也是偏積極的投資者),因為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投資喜好偏向,有的人天生就能承受風險,喜歡積極投資,有的人偏向穩健或保守,因此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重要的是不要因為你的錢的數量不多,就改變了原本應該適合你的投資方式。
錢的數量少的時候,的確對於資產配置會有一些技術上的困難,例如一個月只有3000可以投資的時候,買兩支以上基金就不太方便。但技術上的問題有法有破,比如還擇一支範圍較大涵括較廣的基金,或者同時有股債的平衡型基金來達成配置,另一種方式,則可以採用隔月扣款的方式,來定期定額兩支基金,甚至三個月一扣買三支基金也可以。
十五、「要選擇看好會漲的貨幣作為計價幣別」
計價幣別一般只是用來計算基金資產價值的工具,和基金的報酬並無直接的關係,與報酬相關的是投資標的的幣別,例如投資印度股票的基金,印度盧比漲的時候,印度基金的績效會更好,反之亦然。
假如一支印度基金的計價幣別有美金和歐元兩種,美金跌,歐元漲時,因為由盧比計價的股票換可以換得更多美金,換的歐元數目則減少,因此在帳面上的淨值績效,美金計價會高於歐元計價,但因為美金跌歐元漲,所以換回台幣之後得到的報酬其實是一樣的。
只有一種情況會造成二幣種計價基金的最後績效不同,就是該基金採用貨幣避險,那計價幣種的昇降,就會影響到最後報酬,但多數的海外基金大多是不避險或彈性避險,因避險要付出成本會造成績效下降,因此即使採彈性避險的基金,實際上也很少使用避險工具,因此造成的影響不大,(例外的是台幣計價投資海外的基金,因為政府有規定要作匯率避險)另外,因為在台灣換匯,美金的匯差最小,因此在一般情形下,買美金計價的基金較為划算。( 關於簡單的匯差比較和說明可參見我這篇文章http://blog.pixnet.net/ffaarr/post/12268871 )
十六、「只要定期定額放長期,一定會賺的」
定期定額以及長期投資,是減低短期波動造成的虧損風險的兩大利器,但這不代表任何標的任何投資組合定期定額下去就一定有利,假如選擇的是風險較大的區域或單一國家單一產業,在該標的空頭時有很可能幾年之內都賺不回來。
當然,除非該國出現戰爭或大災難,定期定額持續十年以上還淨虧損的機率非常非常低,但還必須要考慮金錢的時間成本,即前面所述的內部報酬率,有可能放了長期,交了費用又承受了風險或虧損的壓力,最後報酬率反而不如穩穩的定存,那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選擇長期定期定額的標的時,還是要將投資的範圍分布廣些,即使要選擇一些波動較大的單一國家來提高預期報酬,任一國家也不宜佔投資過大的比例,這樣才能進一步避開風險,提高獲利的穩定性,有助於財富的逐漸累積。
十七、「定期定額一定要買波動大的基金,波動小的標的要投入單筆才會賺得到比較多錢」
定期定額最大的功能之一的確就是減緩波動大基金的短期風險,但不代表它只有這個功能,且非得要利用這個功能不可。例如定時儲蓄也是它的功能之一,假如有人選擇定期定額的原因,純粹只是因為每個月有一筆固定的收入要投資,而剛好他所能承受的風險較低,因此需要一個以債券為主股票為輔的投資組合,這時以定期定額來買債券基金就很適當,而不應該因為要定期定額,所以特別去找波動風險較大的來投資,這樣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至於定期定額波動小的標的賺得很少,那只是從前面提過的「總報酬率」的觀點來看,其實以內部報酬率來說,定期定額和單筆是相仿的(依基金波動的方向二者會互有高低),也就是說假如你目標是買債券基金,手上又沒完整的一筆錢,當然就採用定期定額來買就好了,不需要想說要等到有夠多的錢再單筆買入,這樣子錢的投資使用效率反而降低了。
十八、「用定期不定額會比定期定額的獲利還好」
從直觀上來看,採用定期不定額跌得愈低扣得愈多,漲得愈多扣得愈少,當然長期下來應該會以較低成本買入較多的單位數,賺得應該會比定期定額還要多。
但事實上則不一定。當基金下跌時,將扣款數逐漸增加,固然能在基金反轉時,賺到更多的報酬,但同時要承擔基金持續下跌的風險,因為不斷增加扣款,很有可能會跌到手中的資金無法再扣款的程度,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下跌中多扣款,可說是藉由提高大量損失的風險,來增加預期的獲利。
反過來當基金上漲時,減少扣款固然能降低之後回跌時的風險,但假如基金一直持續上漲下去,越扣越少的結果,會造成上漲中的獲利不如定期定額來得好,因此上漲中少扣款可說是藉由減低可能的預期獲利,來減少損失的風險。
因此可以得知,假如一支基金持續在某個固定範圍內波動,定期不定額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但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太多的持續上漲或下跌,那定期定額的獲利反而會比定期不定額要好。
十九、「定期定額到了停利點,如果還看好就贖回一部分續扣就對了」
停利部分贖回,是當基金獲利到某個程度,且近來漲高不少之後,為減小未來損失風險的一個操作手法,有一定的道理,使用與否可視個人需求喜好加以選擇。但假如贖回停利的同時卻又直接在當月繼續扣款,就顯得不合理了,例如贖回三萬元又扣五千,其實和贖回二萬五千停扣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前者卻多交了一次手續費。
除非在部分贖回停利到扣款日之間的短短數天或十數天之內,該基金突然大跌,到扣款日時覺得價位已經回到風險較低的位置了,這樣決定再續扣就還合理,不然正常情況下,既然要部分贖回就應先停扣,靜待價位跌回到自己設定認為合理的位置,或因為某些因素,對於投資標的走勢整體看法有較大的改變,再開始扣款。尤其最忌在停利之後,看到價漲上去又臨時心癢改變主意去追價,這樣就不僅失去原本停利的意義,還白白花費了手續費。
二十、「xx基金最近都在跌,績效很爛,是不是應該趕快換一支了」
如果事先作好功課,有充分的理由買一支基金的話,著眼的應該是它的長期績效以及在自己投資組合配置中的作用,因此僅僅是短期績效不理想,是不應該急於換標的,因為近期的績效差不代表之後也會差,一支基金表現不好也不代表你的整個投資組合不好,要是因為短期不滿意,把投資標的全部換成最近在漲的標的,反而是最危險的。
如果真的想改變投資標的,這時也許可以先檢視自己當初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或者是否有很明確合理的理由認為該標的的確不適合再投資。或者,如果能一開始就看清自己對這選擇的看法本身就很薄弱,又依自己投資特性性格是不願意放長期等待的,那應該在一開始就設定好一定的投資記律(如停損停利)來輔助自己操作,也是一個辦法。
最後,如果還是習慣愛好這種殺出殺入的模式,買股票或etf會比買主動基金更適合,如果要買國外投資標的etf也可以網上開美國帳戶來買,只要投資的總數額不是太小(10萬元以下),匯款成本加交額佣金一定會比在台灣殺進殺出一直付手續費划得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