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年11月30日13:37
美國經濟面臨如此多的威脅之際﹐讓我們好好思考一個老問題﹕若石油美元無法完全從產油國回流到全球經濟﹐將給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損害﹖

石油美元再循環”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熱門話題。由於阿聯酋阿布扎比政府投資部門剛剛斥資75億美元(大約相當於美國一週進口原油量﹐即7,500萬桶原油的售價)收購了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4.9%的股份﹐現在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有些莫名其妙。

然而﹐三十年前世界卻曾實實在在地擔心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不知如何使用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聚斂的大筆財富。此外﹐人們還擔心石油進口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可能會通過壓縮其他商品進口的方式來收窄因油價上漲而不斷膨脹的貿易逆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此專門設立了“石油貸款”(Oil Facility)來向那些急需石油、但又背負著沉重貿易逆差負擔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時任美國財長的威廉•西蒙(William Simon)遊說產油國將石油美元存入美國的銀行﹐並勸阻他們不要直接投資美國公司﹐因為在當時傳言稱伊朗打算入股已陷入困境的泛美航空公司(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而今這家公司早已作古。

從此以后﹐OPEC開始了大買特買。這些國家在油價回落前積攢的收益被拿來購買國債或是存入銀行。商業銀行繼而加大了向拉美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貸款力度﹐不過它們日後對此悔之不已。儘管後來的發展讓人始料不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已退休的經濟學家羅伯特•所羅門在談到這段時期的貨幣歷史時稱﹕“石油美元再循環在1974至1978年間運行得很成功。畢竟事態終於得到了控制。”

如今石油價格高企﹐資金再度從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和印度流向產油國──就像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愛德溫•杜魯門(Edwin Truman)所說的那樣﹐這些產油國是將財寶從地裡挖出來堆在地上。即使油價回落至每桶70美元﹐產油國每天仍有將近20億美元可供投資。那眼下為何人們對石油美元再循環的擔心如此之少﹖

首先﹐21世紀初的全球經濟已經要比上世紀七十年代陷於滯脹時健康得多﹔全球已基本擺脫了僵化匯率體系的束縛﹐對那些本貨與美元掛鉤的中東國家來說是個很大的解脫﹔而且全球金融市場的規模也要比當初大許多。

如今﹐巨額貿易逆差也不像過去那樣令人感到烏雲壓頂﹐這或許是因為人們看到美國能一直和龐大、且直到最近還在不斷增加的貿易逆差“相安無事”﹐持續的時間比那些悲觀論者預言的要長久。此外﹐當前在新興市場中領跑的經濟體也比30年前的領頭羊更“健壯”。實際上﹐中國在大量進口石油的情況下﹐仍維持巨額的貿易順差。並且IMF預計﹐未來短短幾年內﹐亞洲各國政府下設的投資機構以及國家外匯儲備所管理的資金規模將大大超過OPEC。

如今的產油國在投資方面明顯要比七十年代更成熟老練﹐儘管沒有人能真正知道所有這些錢的去向。IMF首席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稱﹐產油國的財富中只有一半有跡可尋。他們用這些錢進行了投資﹐而不是揮霍在大興土木和無關緊要的東西上。銀行存款在他們的投資中佔到了20%﹐其中許多用來向新興市場發放貸款。另外30%則用來購買各種美國證券資產﹐這從美國財政部的報告中不難找到蹤影。不過這些報告也不全面﹐原因之一就在於沙特阿拉伯的資金是由倫敦方面負責管理﹐但卻用來購買美國股票。在報告中﹐這部分資金是算在英國的名下﹐而不是沙特阿拉伯。剩下的那五成﹐據信是流入了全球各地的股市。

但是﹐當今世界負債累累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數月前一份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New York Fed)三位經濟學家共同署名的報告稱﹐雖然並非所有在國際金融市場再循環的石油美元都直接流向了美國﹐但美國卻是它們的最終目的地。與此同時﹐其他石油進口國都在削減消費支出、增加儲蓄、減少投資﹐以避免像美國一樣出現需要靠外資來填補的巨額貿易赤字。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恩•保羅(Ron Paul)在經濟上的某些觀點顯然帶有反常規的色彩﹐其中有一點是正確的﹕他在最近一次辯論中指出﹐“現在美國欠外國2.7萬億美元﹔所以他們把錢帶回美國、再買下所有東西就不足為奇了。雖然我們想反對......但美國人不顧收入、超前消費就自然會走到這一步。”

那這究竟是好是壞﹖正是這些外來資金壓低了美國的利率(否則的話會比現在高出0.5到0.75個百分點)﹐從而抵消了油價高企對經濟的損害。再有﹐花旗集團這樁交易也凸現出﹐在美國金融機構突然需要資金時有人肯出手相救畢竟是件好事﹐儘管其代價是高昂的。

然而﹐美國經濟每天都會一點點地被產油國和飢渴的亞洲國家蠶食﹐原因就在於美國沒有儲備足夠的資金來滿足自己的投資需求。作為代價﹐這些資產未來的收入也不會待在美國﹐而是流往海外﹐落入他人之手。


David Wessel

(編者按﹕本文作者David Wessel是《華爾街日報》專欄“Capital”的專欄作家。該專欄著重分析經濟狀況、以及影響全球生活的其他事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spacey 的頭像
    kspacey

    Jerry's Kingdom of Thought!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