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作者為 PTT_Fund 版友 dasein79。



        這次的金融災難,跟妳所提出來的那四個金融災難,最大的差異,
        在於這次是一種「質」的改變,而不是「量」或「規模大小」的問題。

        這次金融風暴有幾個特點:

        1. 全球化後的第一次同步性金融風暴
        2. 禍首在於貨幣制度,而非供需失衡

        先說全球化好了。

        全球化的特徵,在於生產、研發、整合、銷售的分離:就像一輛汽車,
        她的設計可能在日本,零件分散在不同新興國家,但是她想在美國銷售。
        所以「整合」、「宣傳」、「服務」、「維修」都必須在美國。但是,
        她的下一款,卻是在日本的中心被研發。

        所以對於廠商而言,已經沒有所謂的區域性經濟變遷的問題了,全球
        經濟已經組織為一整個生產、分配、與消費鏈,牽一髮,就會動全身。

        而關貿總協GATT到WTO的努力,就是在於去除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
        這個壁壘去除的越乾淨,世界各國的分工,就越能善用經濟學上的
        相對優勢理論:使用已開發國家先進的科技、使用未開發國家的原物料、
        使用開發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等等。

        說起來,全球化雖然尚未成功,但是也已經獲致重大成果了。生產效率
        確實提升,競爭力增強,壓低成本的需求也增加。在這個全球化動作裡,
        只要一個產業有廠商在跨國經營上成功,就會逼迫其他廠商也得跟進。

        然而,全球化的諸多缺點也逐漸浮現了。首先,世界各國的國與國之間
        的防火牆不見了,資金可以快速流動,一但出現風暴,蔓延速度將會快到
        超過人類歷史上所見過的任何一次金融風暴。

        其次,各國的央行越來越難達成原有的目標:穩定物價、穩定經濟成長、
        給予銀行融通等。因為跨國成本大幅下降,所以直接經濟盛行,在這粽錯
        複雜的跨國投資與借貸當中,央行失去了相當高比重的管制力量。

        但是,最嚴重的其實是:全球化將各產業推向「完全競爭市場」,這是對
        消費者最有利,但是對生產者最沒力的市場。在全球化市場中,每個廠商
        面對的競爭者比以前多上太多,除了少數高科技產業外,廠商的獨占力都
        會大幅下降。這對於消費者而言,是很棒的事,但是對於企業經營者而言,
        卻是很悲慘的。企業面對產品市場,缺乏定價的能力,價格會下降到企業
        無力可圖,但是又不能不生產的區間(高於固定成本,低於變動成本)。
        企業獲利緊縮,唯一的辦法,就是Cost down,但是降低成本的結果,就是
        對薪資的壓抑:每一個勞工跟企業一樣,發現自己要面對來自全球人才的
        挑戰,薪資的決定力也面臨下降。

        相反的,由於資源配置的自由度提升,生產效率大增,尋找更廉價原物料的
        需求與尋找更廣大市場的需求也會大增。這些倖存的跨國大企業用掉了比
        以往更多的原物料,製造出更多的生產過程的汙染,對能源的需求增加,
        結果卻必須耗費更多成本,在於研發環保科技、節能科技、再生技術。
        而原有勞動者所能獲得的DI(個人可支配所得)更少了(薪資被壓抑),
        這些勞動者其實下了班,就是消費者。但是這些廠商所擴充的產能,製造出
        來的東西,到底要賣給誰?勞動者必須縮衣節食,因為薪水變少了。

        在產品市場上,需求不振,生產力過剩,價格只好節節滑落。讓企業更難
        經營。這個景象,就是「通貨緊縮」的特徵。

        但是,為了振興經濟,各國央行只好降息,讓企業借貸成本下降,要不然
        就像過去三十年來的美國,維持強勢美元政策,讓民眾繼續有錢花,當然,
        代價就是政府與民間的債務大幅增加。

        這種狀況等於世界經濟越來越仰賴美國的強勢消費與信用。一旦美國的政府
        支出與民間消費擴張到很高檔的時候,債信就變成美國政府與民間最重要的
        逃生艇。美國必須繼續維持強勢,也必須保持良好債信,否則,當全球投資
        者開始擔心美國的信用時,美國的借貸成本就會快速上升,而「舉債度日」
        的美好光景就會消失。而美國沒錢消費了,這整個世界的生產鏈就會開始
        瓦解。

        試問:過去為了降低成本而擴充的規模,量產後,東西要賣給誰?

        貨幣政策又要怎麼定?維持低檔,企業就能活下去,民間消費就不會下滑,
        但是過多的貨幣就會推升通膨。

        稍微升息,企業借貸成本上升,等著倒閉,民間借不到錢,又失業。
        通膨立刻就會轉為通縮。

        理論上,寧可通膨也不要通縮,所以,降息是降定了,但是,必須降得快,
        降得突然。結果FED採取了一個最笨的作法,猶豫不決,然後「被迫」降息。
        當降息速度太慢時,需求無法有效上升,企業的危機只會維持著,然後再度
        出現;這時,FED除了繼續被迫降息外,還能怎樣?

        到最後,就是全球都採零利率政策,日本也許會感到很欣慰。當年她不能
        靠軍事力量征服全世界,但是誰知道到了21世紀,她的零利率圖樣的國旗,
        終於會在全球各地飄揚。

        這就是全球化流動性陷阱。我們正快速向黑洞前進。

        如果用技術分析的說法(老實講,我不太相信),經濟在幾千年來變化不大,
        但是在工業革命後產生了一個跳空缺口,照理說,有缺口就必須回補,所以,
        等著回補十七世紀的這個跳空缺口吧!


        (我的技術分析很爛,也不想學好,我只是覺得,波內既然有小的波,波外
        自然有大的波,就像碎型一樣,不管把時間尺度放大或縮小,這個波的波型
        應該都會再次重現相似的模樣。可否請教技術分析高手,倘若用「每一百年」
        當作一個刻度,那麼三百年來的長線向上,回檔時間會超過一百年嗎?)

        其他的,有空在說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