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PTT_Fund 版友 GENGARGENGAR。


百餘年來油價的變化和石油工業的變遷習習相關,從最開始的數美分一桶到今天的上百美元天價,油價從來就不是一個穩定的數字。
                                                                               
當19世紀50年代石油產業開始起步時,石油一度是相當搶手的商品,油價穩步上升。初期的石油市場基本上處於無序的狀態,油價都是現貨市場價;當美國爆發「石油熱」之後,飛速增長的供應很快超過了需求,油價的上升趨勢開始放慢,在相對縮小的需求面前,數量眾多的大小石油商依然堅持保價出貨,以減少損失,結果造成市場越來越疲軟,石油商一家接著一家倒閉。
                                                                               
洛克菲勒建立「標準石油」公司之後,採取主動降價手段來打擊競爭對手,低價出貨以搶奪市場,對石油運輸的系統控制是洛克菲勒此招的基礎。洛克菲勒大幅降低油價,加上供過於求的市場現狀,到19世紀80年代,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形成之時,油價已從每加侖的88美分下跌到了5美分,石油一時之間變得極其廉價。
                                                                               
由於愛迪生發明了燈泡,煤油燈不再是照明的首選,在19世紀80年代的最後幾年中,石油似乎喪失了作為一種商品存在的意義。但幸好這是一個科技進步神速,發明家輩出的年代,內燃機驅動的汽車成為這個時代與電燈齊名的偉大發明,迅速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同作為一種用來提煉煤油的原料相比,作為驅動燃料的石油變得更加重要,越來越多的機器以燃燒石油來進行,石油具有了毫無疑問的商品價值,而且與日俱增。

當全球石油工業發展成為一個利潤可觀的,而且是全球性的產業之後,美國當年的故事又開始重演,各大石油商在歐洲等地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使用最多的手段依然是降價。一次大戰之後,這種降價發展到了危險的程度,危險到可能使國際石油市場崩盤。意識到這種危險的美英石油公司開始尋求解決之道,透過一連串協議,他們建立起了國際石油壟斷體系,該體系實際上是洛克菲勒石油帝國的一個變體,採取了包括限制產量 劃分市場 統一口徑等方式來確保油價的穩定。
                                                                               
由於「七姐妹」壟斷體系的強大力量,油價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處於穩中有升的態勢。整體看來,在50年代以前,油價雖然時有波動,大體上的態勢是較為穩定的,是一條逐漸上升的曲線,這與全球石油的壟斷體系現實密不可分。

雖然很多人認為壟斷體系的成員依靠這種壟斷取得了不少所謂的「暴利」,但在其壟斷之下,油價也維持了穩定,並沒有出現暴跌或者是暴漲;如果這種壟斷體系被破壞者或被另一種不成熟的新壟斷體系所取代,油價能否繼續維持穩定就很難說了。50年代以後的歷史便應證了這一點,50年代以後的油價變遷,其程度之劇烈,頻度之密集,猶如長年呼嘯於人類社會的一道風暴,時常給這個社會的運轉帶來不少的麻煩。

50年代油價便已開始出現下跌,原因有很多,蘇聯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曾經和美國並列的石油雙雄之一,蘇聯的產油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廢墟上得到了迅速恢復,對外匯的迫切需求讓蘇聯將大量石油以低廉價格出售到西方國家,對「七姐妹」制定的市場規則和油價造成了強烈的衝擊,像法國與義大利這樣游離於「七姐妹」體系之外的國家,紛紛成立了國營石油公司,比如著名的ENI,採取和蘇聯合作的方式來限制「七姐妹」對自己國家石油業務的染指。
                                                                               
「七姐妹」首次遭遇到來自外部的有力挑戰,當日本和印度的合約都被蘇聯的廉價石油搶走之時,「七姐妹」便運用價格戰來回擊,卻惹火了產油國。「七姐妹」一再壓低油價讓產油國怨氣沖天,因為這意味著產油國的石油收入將受到不小損失。當時的油價體系是標價制,即包括「七姐妹」在內的石油公司以原油的標價作為向產油國交付租金和石油稅的標準,而實際出售的現貨市場價則與產油國無關,所有會計帳目也以標價計算。在這種油價體系下,產油國的石油收入直接與標價相掛勾。

在50年代以前,現貨市場價與標價基本上吻合,這要得益於「七姐妹」壟斷體系的有效控制;50年代以後,在蘇聯廉價石油的衝擊之下,現貨市價逐漸與標價拉開距離,若繼續按照原有的標價水準,「七姐妹」將少賺不少,更重要的是無法對付蘇聯的廉價石油。因此「七姐妹」在1959年兩度削減標價,就後來的情況來看,「七姐妹」的削減標價行為是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被這種自行其事的行為搞得怨氣沖天的產油國在1960年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雖然他們早有預謀,但下定建立這個組織的決心毫無疑問是來自於「七姐妹」兩次削減標價的刺激。降生於50年代油價小步下跌之下的OPEC,將回升油價做為組織成立初期的最大目標,在60年代他們完成了這個目標的大部份。1969年原油標價恢復到了1959年「七姐妹」第一次削減標價前的水準,而這十餘年中原油標價與現貨市場之間的差距擴大到了將近1美元的程度,1969年一桶阿拉伯原油的標價是2.7美元左右,而現貨市場價頂多只能賣到1.8美元,對於OPEC的成員來說,這毫無疑問的是一種勝利;對於「七姐妹」這樣按標價交稅金的公司來說,這毫無疑問是一種痛苦。
                                                                               
當OPEC成功的阻止了原油標價的下跌之後,這個組織的成員國開始希冀於進一步提高油價來取得更多的石油收入。進入70年代後,OPEC不斷的透過與石油公司的談判來提高原油標價,像利比亞這樣的激進國家則乾脆甩開OPEC和石油公司,按照自己想要的來給出口的石油標價。70年代西方能源全面完成轉型,對石油的需求迅速猛增,OPEC的石油對於此時的世界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其漲價的要求總是可以壓倒石油公司的反對意見,獲得通過。
                                                                               
在一次次勝利中,OPEC已經逐漸掌握了油價的決定權,那些喜歡將政治問題與石油掛勾的阿拉伯成員國,蘊釀利用石油來製造一場可以深刻影響西方國家的驚人事件,其他成員國則打算趁機大漲價以獲得暴利。這兩個計劃在1973年底到1974年初都得到了全面實施,阿拉伯成員國的減產禁運和OPEC所有成員國的集體大漲價互相呼應,給百餘年的石油市場帶來了第一場大地震。
                                                                               
在被稱為第一次石油危機的這一場風暴中,原油價一年之內猛增了將近4倍,從3美元一桶飆至12美元以上,尤其是1973年12月23日在德黑蘭召開的OPEC提價會議,一天之內就將油價翻漲了一倍多,西方國家的石油帳單立即增加了400多億美元。在這次猛烈的大漲價之前,石油相對於很多商品而言是相當便宜的,在消耗這種廉價能源的基礎上,西方國家經歷了所謂的「黃金時代」。

而1974年以後,石油至少已經不再是一種廉價的能源,雖然也並非極其昂貴,然而這只不過是油價風暴的開始,更大的波瀾還在後頭。1978年8月,OPEC的重要成員國伊朗爆發的政治動亂,很快演變成了革命,作為OPEC第二大產油國,伊朗的石油出口佔到了全球石油供應的5%以上,革命爆發後則完全中斷了。石油公司和西方國家在第一次石油危機的陰影影響下,對此驚恐不已,認為第二次石油危機即將來臨,隨即瘋狂搶購石油以抵禦即將發生的石油短缺,石油的現貨市場價在瘋狂的搶購風潮下以驚人的速度飛漲,投機商趁機烘抬,而OPEC此時已經喪失了對油價的控制力,淪為了盲目的追隨者,不斷提高標價來「回應」暴漲的現貨市場價格。多方面的因素一但產生作用,將油價推到了40美元的新高峰,讓石油成為一種昂貴的能源,OPEC成員國大發橫財,石油消費國家則痛苦不堪。

油價在70年代的暴漲並沒有在80年代得到持續,相反的,80年代油價又陷入了暴跌。進入80年代後,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恐慌情緒很快散去,搶購風潮歸於平淡,之前的搶購風潮累積起來的大量庫存讓需求猛烈縮水不少,西方國家的新能源計劃也在這時逐漸收到成效。這一切都昭示著石油市場的重大變化,然而OPEC和其他的產油國家有意的忽視這一重要情況,繼續沉醉在70年代油價暴漲的美夢中,實行增產政策,企圖再撈一筆。南轅北轍的後果是80年代全球石油市場的極度疲軟,油價的大暴跌。
                                                                               
在整個80年代中,油價變動極為頻繁,市場極度混亂,時而回升到30美元水準,很快又跌落15美元以下,所有的油價體系在混亂的市場面前都已經崩潰,無論是OPEC的標價制還是倫敦交易所的期貨制。1986年的油價暴跌是這十年悲劇中最為慘痛的一幕,全球油價在數月之間猛跌到10美元附近,各產油國的實際出貨價格甚至壓低到了逼近7美元左右,各國石油部長為了盡可能的推銷自己國家的石油,還附上了各種折扣的優惠條件,石油再次成為了一種賤賣的商品,石油公司紛紛撤資轉行,石油專家則弄出一些所謂的「石油崩潰說明書」信誓旦旦的聲稱油價從此將永世不得翻身,OPEC這樣的組織則面臨毀滅的命運。

1986年悲劇後幾年,油價還是翻身了。這次翻身與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密不可分,當石油總統布希決定組織一個「聯合國部隊」去波斯灣主持「正義」時,所有人都深信真正的原因是那裡的油田。經過80年代的暴跌之後,油價此時正在緩慢復甦,波斯灣戰爭的爆發,如同當年伊朗革命一樣,給油價帶來了一劑猛藥。油價在波斯灣戰爭期間再度暴漲,從20美元再度飆升到40美元,這次暴漲一直持續到了1998年,本可以繼續持續下去,但是OPEC誤判亞洲金融危機,認為應該大幅增產。這個累犯的錯誤導致了80年代的悲劇重演,油價並沒有如OPEC期望的那樣繼續暴漲,反而又跌到了10美元以下,世人驚呼「廉價石油」時代又要來臨。

90年代的世界石油形勢是逐漸趨向吃緊的,之所以會出現油價暴跌完全是因為OPEC的決策錯誤,石油已經逐漸成為緊俏的戰略商品。全球對石油的需求增幅巨大,這主要是因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而這些國家,包括中國,基本上都是以消耗大量石油來換取工業的進步。地區形勢的惡化讓石油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主要是伊拉克與伊朗的問題,這兩個全球數一數二的石油大國成為了重要的戰略據點,無論對於西方的已開發國家還是中國這樣的後起之秀而言。當伊拉克問題從1999年開始再度變得嚴峻起來後,油價又開始迅速的上升,到2000年之時已經突破了40美元價位;2003年美國再次對伊拉克動武,完全佔領了這個石油大國,受其影響,油價進入了新一輪的暴漲。
                                                                               
金融鉅子羅傑斯在2005年預言十年之後油價將暴漲到100美元以上,這個預言在不到3年的時間就得到了證明,2008年元旦後一天,全球最大的石油期貨交易所-紐約交易所報出了100美元的交易價格,油價到達了史無前例的百美元大關,而在羅傑斯預言時,油價還不到50美元。
                                                                               
觀察家深信這不過是「高油價時代」的開始,不久油價將持續暴漲,我們將進入一個昂貴的「後石油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