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 PTT_Fund 版友 GENGARGENGAR。


石油工業的歷史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如果與其被發現的歷史相比較的話,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石油便已經被當作炊火來使用;在接下來的兩千多年中,石油以一種十分次要的燃料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中,次要到可以忽略不計;直到19世紀,由於燃油燈的興起,石油的地位才稍稍有所上升。相比於煤炭,石油更容易提取煤油,石油的需求和價格都在逐步上升。

一時之間開採石油變成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資本開始進駐油礦場和油田,石油的產業化在19世紀50年代開始了。美國是石油產業化第一幕舞台所在,1859年8月27日,美國鹽商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鑽出了世界上第一口自噴油井,顯示這一地區有豐富的石油礦藏。投機商紛至踏來,賓夕法尼亞州一時間油井密佈,大片油田相繼被發現,石油生產一時之間成為熱門生意,短短數年,全美的石油公司就達到了驚人的16500餘家。

儘管數目驚人,品質卻不佳,大部份的石油公司名號十分響亮,生產水準和產量卻不是很完善,整個市場處於無序的狀態,供給很快的超過了需求,油價基本上呈現了與品質一樣的混亂狀態,波動頻繁。

約翰.D.洛克菲勒,這位美國有史以來最為榮耀的商人,開啟石油工業輝煌的一頁。1870年,洛克菲勒創辦「標準石油公司」,目的是一統混亂的石油工業,建立起「標準」,來有效的控制市場和操縱油價,為了達到此目的,洛克菲勒採取了一切手段--正當的和不正當的,來擊敗那一萬多個大小不等的競爭對手。到1879年,標準石油公司已經控制了美國80%的煉油工業和90%的輸油生意,美國的石油價格已經完全操縱在洛克菲勒手裡,從來沒有一個公司能如此徹底全面的獨霸一個行業,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國是事實意義上的壟斷者。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內燃機全面取代了笨重的蒸氣機,作為驅動燃料來源的石油,其重要性逐漸超過煤炭。當石油的需求以驚人的速度上升的同時,人們開始擔心於壟斷這一產業的洛克菲勒石油帝國。美國政府認為,一個對國家重要性與日俱增的行業操縱在一個名聲不佳的商人和他的公司手中,是難以接受的事情。

儘管受到洛克菲勒不少的贊助,老羅斯福總統還是毅然推出大名鼎鼎的《謝爾曼反拖拉斯法》,將洛克菲勒石油帝國肢解。
                                                                               
洛克菲勒石油帝國的解體並不意味著石油工業為壟斷所把持的情況已經結束,相反的,石油工業的壟斷很快就擴展到了全球。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龍(Chevron),這三個洛克菲勒帝國的繼承者,連同德州的德士古(Texaco)、海灣(Gulf)、大不列顛帝國的英國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在全球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石油壟斷體系。

被稱為「七姐妹」的這幾家公司,操縱著全球石油工業達半個世紀之久。從20世紀初到50年代為止,除控制較嚴的美國和蘇聯外,全球的石油工業基本上控制在他們手中。「七姐妹」壟斷體系包括從產油國手中以各種手段取得的大片租界地、規模巨大的煉油廠、數目比美國軍艦還多的油輪,以及遍佈世界的加油站。從原油到注入汽車的油箱中,「七姐妹」控制著每一個過程,當然也包括油價,「七姐妹」有條不紊的操縱著全球石油工業,直到50年代出現了另外一個巨人來取代他們的位置。

這個叫做OPEC的巨人是一個由第三世界產油國組成的政府間聯合組織,其成員在過去都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剛剛取得獨立,民族情緒極為激昂,將控制本國石油工業的「七姐妹」視為大敵,對「七姐妹」提出的要求越來越嚴苛,目標直指奪回控制權。尤其是當他們聯合起來時,「七姐妹」更顯得招架無力,產油國的這種運動最終發展成了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建立,即OPEC,當創始國的石油部長們於1960年在巴格達欣喜的宣佈OPEC成立時,他們並沒有想到這個組織後來會因為其力量的盛衰,而對全球石油工業和石油市場造成史無前例與格外沉重的衝擊。
                                                                               
相比於洛克菲勒時代和「七姐妹」時代,OPEC組織雖然對全球石油工業的控制從未達到嚴格意義上的壟斷程度,但是其對全球石油工業的影響力卻達到了空前的地步。這種影響力是如何的大,以至於超出了石油經濟的範疇?
                                                                               
第一次石油危機就是此一影響力的展現:
                                                                               
1973年10月,由於OPEC中的阿拉伯成員國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採取減產禁運,非OPEC成員國趁機大幅提高油價,造成史無前例的第一次石油危機,讓西方國家經濟社會發生全面紊亂。即使是美國這樣的壯年霸主也對此無計可施,只有以退讓換取OPEC的合作,這種影響力無論是「七姐妹」還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都難以企及。

然而OPEC的優勢並沒有一直保持下去,雖然並非那些敵意的西方媒體所稱的曇花一現,但這個組織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就開始逐漸喪失其對於石油工業的那種深刻影響力了,內部的不團結和外部的多種力量興起是主要原因。OPEC成員國的內訌是其數十年歷史的主要活動內容,這種內訌甚至導致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那樣的事件發生,而外部力量的興起則意味著全球石油工業的歷史進入了多元化時代。除了依然健在的「七姐妹」和OPEC(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合作關係)外,意識到能源關乎國家存亡的主權國家、各種國際和地區組織,以及「七姐妹」之外的那些獨立石油公司,都參加到了以石油為主題的餐會中來。

OPEC的影響力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削弱,如果OPEC再不慎犯下一些錯誤的話,這個組織就將因為作出了錯誤決策而陷入困境。80年代爆發的「逆向石油危機」即是如此,這場危機起源於全球石油需求的迅速萎靡,由於70年代的油價暴漲,西方石油消費國的石油需求在進入80年代後都不同程度的有所減退,造成石油市場極度疲軟;而OPEC卻無視市場的變化,盲信自己的力量足以左右市場。

當時的事實是除了OPEC以外,新興產油國紛紛興起,大有趕超OPEC之勢,市場環境多方不利的情況下OPEC依然奉行增產戰略,結果鑄成大錯。在整個80年代中,OPEC都陷於油價暴跌的困境中,即一種生產國遭受的逆向石油危機。OPEC萎靡後成為了當今全球石油工業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存在,與其他多種因素之間發生著複雜的互動關係,當OPEC因為陷於「逆向石油危機」而痛苦不堪時,其他石油力量也受到了不小的牽連,儘管最初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當1986年因為OPEC的紊亂而引發了油價大暴跌,所有石油生意商都遭受了慘重損失後,他們才發現石油工業已經進入了「多元化」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