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4月08日18:00
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名聲岌岌可危﹐而他對此感到難以置信。

已從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主席位子上退休的格林斯潘三年前還被尊為“史上最偉大的央行行長”﹐現在卻因2006年退休之前對美國經濟實施的調控而飽受攻擊。人們普遍指責說﹐他在任最後幾年Fed實行的低利率和監管方面的放任政策為當前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這場危機始於美國房市﹐現在正席捲全球銀行、股市、貸款者和消費者。

格林斯潘稱﹐對他的一些指責是不公平的
格林斯潘執掌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經濟機構長達18年﹐其間大多數時候﹐他都因自己治下的經濟業績而受到推崇。現在﹐他卻發現自己遭到了質疑。

格林斯潘在位於華盛頓市區的辦公室接受採訪時說﹕“以前我因為莫須有的事情受到稱頌﹐現在又因為莫須有的事情而被責難。”

現年82歲的格林斯潘想在這次金融危機的歷史尚未蓋棺論定之前澄清事實。這位前任Fed主席並不否認他在意自己的名聲。但他說﹐更緊迫的是弄清這場危機的教訓。他談到﹕“如果對這一時期進行錯誤地評估﹐以及在避免相關問題時出現偏差﹐就會讓人得出錯誤的結論、拿出錯誤的政策。”

現在﹐白宮和國會中的民主黨在該如何修正美國金融體制的問題上矛盾重重﹐因此對格林斯潘的行事紀錄進行審查現在已經是迫在眉睫。如果批評格林斯潘的一方佔了上風﹐金融公司所可能就要面臨更嚴格的監管﹐所提供的金融產品的自由度也會更小。如果格林斯潘的觀點大行其道﹐依靠金融機構自律的潮流就會延續。對格林斯潘金融政策的批判﹐就很有可能會誘使Fed在眼前的危機過去之後相對較快地提高利率﹐甚至試圖以高利率壓縮未來的經濟泡沫。

格老說﹐他不後悔自己的任何決定。在他看來﹐許多評論家都忽略了對他有利的證據﹐也沒能對他做決定的過程進行評價。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引用了過去的發言以及新聞剪報中的說法﹐甚至還拿出了一位現已身故的同事的信﹐這封信消除了兩人在政策上有分歧的疑團。

他的語調時而急切、時而困惑、時而又沮喪。格老對論戰並不陌生﹐他對老對手的評論不以為然。對諷刺他的政治卡通也是一笑了之。

真正讓他惱火的批評來自他的朋友和以前的同事﹐其中許多都是廣受尊敬的經濟學家﹐也支持過他的政策﹐但現在卻大放馬後炮說他的政策是錯的。格林斯潘說﹕“我很在意那些曾經與我站在一起的人指責我捏造事實。如此指責我的證據何在﹖太多的人僅憑想當然就對別人橫加指責。我覺得這樣做並不合適。”



目前對格老的指責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在2001年至2003年﹐格老執掌下的Fed為了減輕互聯網泡沫破滅對經濟的影響而降息太多。隨後的加息步伐又太慢。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貸款﹐推動房價飆升至難以為繼的地步。

其二﹐Fed監管太過鬆懈。批評人士認為﹐對信用狀況不佳的貸款人﹐央行沒有推行更嚴格的抵押貸款標準﹐以致於這些人最終無法償還貸款。此外﹐Fed未能預計到高危買房者給銀行製造的風險敞口﹐導致銀行沒有足夠的資本來吸納這些抵押貸款的最終損失。

當時﹐格林斯潘預計他的政策會刺激住房市場﹐因為經濟的其餘方面受低利率的影響相對較小。基於自己數十年的研究﹐他認為住房市場升溫會鼓勵消費者以房屋價值為抵押獲取貸款並增加支出。格林斯潘預計這樣很難形成房市泡沫﹐因為投機房市很難﹐而人們還對2000年技術股崩盤的情形記憶猶新。

格老現在承認﹐他對房市不太可能出現泡沫的看法是錯的。然而他一直認為泡沫是動態經濟不可避免的一個要素。他抽出一篇1999年的演講稿﹐展示了其中以綠色記號筆標記的段落﹐他在其中對投資者恐慌之後又出現過度自信這種一再重復但又不可預知的模式提出了警告。他並不像其他一些國家的央行人員那樣﹐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防止過度的資產價格通脹﹕他堅持認為﹐沒有靈丹妙藥能阻止房市泡沫。

格老說﹕“我很確定自己在這點上是對的。”而一旦自己被證明是錯的﹐“我會改正。堅持錯誤觀點不會給我創造既得利益。”

格林斯潘1926年生於紐約。他年紀輕輕就成了自由主義哲學家艾茵•蘭德(Ayn Rand)的助手﹐深信個體的利己主義會比政府更好地約束市場和企業。他創辦了一家經濟顧問公司﹐並擔任福特總統(Gerald Ford)和里根總統(Ronald Reagan)的經濟顧問。1987年﹐里根任命格林斯潘為Fed主席。

在執掌Fed的初期﹐格老便經歷了大風浪的考驗。他因迅速應對1987年股市危機而受到贊譽。但20世紀90年代初﹐他在降息方面步調遲緩﹐導致與時任總統的老布什(George H.W. Bush)沖突連連。格老被視為頑強的反通脹鬥士﹐不免會扼殺強勁的經濟增長。

但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出現了長時間的經濟增長﹐並安然度過了幾次金融危機。人們對格老的崇敬之情有增無減。一些人指責他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繁榮中充當了啦啦隊長而無實際建樹。但在2001年﹐他大幅降息﹐以應對泡沫破裂的形勢﹐並緩和了經濟衰退﹐從而恢復了自己的榮光。

這位央行大師以高深莫測的言論和獨樹一幟的措辭著稱﹐他不可思議的崇高威望成了諷刺文學的素材。現在已名聲掃地的新聞記者斯蒂夫•格拉斯(Stephen Glass)曾經捏造了一篇報道﹐內容是說一家投資公司將格老當作神一樣供奉﹐當時看來還挺像那麼回事。以諷刺挖苦為樂的報紙和網站Onion在2001年曾如此描述格林斯潘﹕“在一次演講後﹐數千名激動不已的年輕日本崇拜者圍在他的車前推來擠去。”

2006年1月﹐格林斯潘從Fed退休之時﹐美國經濟強勁﹐通脹水平較低﹐股價和房價都在節節上漲。

但幾個月後﹐危機的種子就開始發芽。房價不再上漲。房屋建設開始下滑。次級抵押貸款的拖欠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幾家貸款機構和對沖基金破產。

去年8月﹐問題蔓延到歐美銀行業。9月﹐格林斯潘出版回憶錄《動蕩年代》。在報紙和電視上紛紛討論格林斯潘的大作之時﹐他的繼任者貝南克(Ben Bernanke)為應對危機而開始降息﹐迄今共降息6次。

人們對格老的看法也隨著經濟的轉向而每況愈下。康涅狄格州民主黨參議員克里斯•多德(Chris Dodd)2004年曾說格林斯潘在參議院贏得了極大的尊重﹐上個月卻出言指責格林斯潘。身為參議院銀行委員會(Senate Banking Committee)主席的多德指責格林斯潘的政策令數百萬美國消費者面臨止贖的境地。

反格林斯潘的情緒在“格林斯潘造成的混亂”(The Mess That Greenspan Made)和“格林斯潘致死人數統計”(Greenspan's Body Count)等博客上如火如荼。後者對據稱與房地產崩潰有關的死亡人數進行統計。對沖基金經理威廉•弗雷根斯坦(William Fleckenstein)1月出版的新書《格林斯潘的泡沫﹕美聯儲的無知年代》(Greenspan's Bubbles: The Age of Ignorance at the Federal Reserve)﹐現已再版三次。

格林斯潘依然有眾多擁護者。他的回憶錄已經賣了大約100萬冊。他在心懷崇敬的金融界專業人士集會上為讀者解答問題就收取了六位數字的酬勞。他還與3家公司簽定了顧問協議﹐其中有德國最大的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世界最大的債券基金公司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和斥資數十億做空房市的對沖基金Paulson & Co.。參議員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最近又邀請他加入一個委員會﹐為止贖權危機提供建議。

格林斯潘說﹐許多針對他的指責都是不公平的。他2004年的一次講話受到的攻擊讓他猶為惱火。在那次講話中﹐他提出可調息抵押貸款可讓更多的貸款人受益。當時的利率處於歷史低點﹐也就意味著有抵押貸款在身的人眼看著利率逐漸上調。

格林斯潘說﹐這些人忽略了第二個因素﹕他說的是要在利率調整前賣房的人會受益。他說﹐說完上面那番話8天後﹐他又澄清了自己的話﹐說他並不是要貶損30年固定利率貸款。他手指輕扣桌面﹐說批評者們引述了他之前的建議﹐卻沒有提到他後來那番話﹐令他極其惱火。“認真說來﹐這真是很不公平。”

他還積極地分析當前的危機﹐仍像在Fed時那樣埋首於經濟數據之中﹐不過現在已經沒有了200位經濟學博士的相助。他的客戶現在提出的問題直指他留下的“政策遺產”﹕是什么導致了房市和信貸泡沫﹖這些泡沫將會收縮至何種程度﹖經濟狀況會如何﹖

他的大作的平裝版將於4月26日面世﹐其中加入了一個新的章節﹐內容是他所總結的一些教訓。書中將解釋他去年6月完成初版本之後的事件。由於無法得知有多少家庭背負著次債﹐格林斯潘花了幾個月時間設計自己的數據系統。

格老生平招質疑最多的決定就是2003年將利率調降至1%﹐但卻直到2004年才開始緩慢上調。在關於這點的論戰中﹐格老和批評者的說法截然不同。

批評者們強調政策出台之後的情形﹕過熱的住房市場、銀行業債務激增﹐其中大多數現在都在痛苦消化這些惡果。這類批評觀點現在佔了絕大多數﹕在《華爾街日報》最近對55名經濟家家進行的調查中﹐有84%的人認為Fed加息太慢。決策機構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的兩名成員威廉•普爾(William Poole)和羅伯特•帕里(Robert Parry)最近雙雙表示﹐事後看來﹐低利率持續的時間太長了。這二位分別是聖路易斯和舊金山聯儲的行長。

格林斯潘關注的並非政策出台之後的情形﹐而是政策背後的想法。他說﹕“我想不出Fed的決策過程有哪一次不對的。”

格林斯潘說﹐低利率事實上違背了他厭惡借錢容易的“老思想”。他說﹕“我內心深處不喜歡這樣。”他說自己曾向同事們說明﹐一旦有了把握﹐就應當儘快結束低息政策。他還指出﹐在2003年前後﹐經濟觀察家們最擔心的是持續下降的通脹率。當時﹐通縮的風險雖然不大﹐卻似乎十分真切﹐雖然他之前已經斷定那是不可能的。

為了防止通縮﹐Fed將利率保持在低水平以刺激經濟增長。格林斯潘強調說﹐當時﹐Fed政策委員會里僅有的反對意見來自想要進一步調低利率的人。他說﹐Fed最初逐漸提高利率﹐是為了讓企業和投資者有時間做好準備。2004和2005年﹐Fed上調利率的速度超出民間經濟學家的預期。

這一判斷目前正受到格林斯潘昔日同儕們的質疑﹐這些人中就包括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經濟學家約翰•泰勒( John Taylor)。他在2001至2005年期間曾擔任美國財政部國際事務的負責人﹐並因以他姓氏命名的“泰勒法則”而聞名學術圈。這一法則被Fed和其他央行用作指導利率設定的公式。

在Fed於2005年在懷俄明州Jackson Hole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泰勒對兩位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經濟學家在會上宣讀的研究報告表示贊同﹐兩人在報告中認為格林斯潘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央行行長。這是一個全球貨幣政策制定者們每年一次的聚會。泰勒在會上將美國出色的經濟表現歸功於格林斯潘﹐並對他“及時”和“恰到好處”的降息舉措大加稱頌。

但泰勒的論調去年8月卻來了個大轉彎。在去年的Jackson Hole會議上﹐泰勒引用自己的研究模型聲稱﹐美國的利率在低水平保持了過長的時間﹐這導致房價上漲過度並為住房市場泡沫破裂埋下了禍根。他今年2月在出席國會的聽證會時又重復了這個觀點。

這一指責刺痛了格老。他和泰勒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起就是朋友﹐當時格老是福特總統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的主席﹐而泰勒則是該委員會的成員。格林斯潘後來又聘請泰勒來自己的諮詢公司Townsend-Greenspan & Co.工作。

上個月﹐格林斯潘邀請泰勒到他辦公地共進午餐﹐並與這位老伙計進行了私下的辯論。格林斯潘認為﹐如果將問題歸咎於Fed的政策﹐那麼住房泡沫應該主要限於美國﹐但事實是世界其他許多國家也都出現了住房泡沫。他認為﹐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全球積累的大量儲蓄。許多國家長期利率偏低﹐極大激發了購房需求。

泰勒則反駁說﹐並不存在儲蓄過剩的問題。他引用數據稱﹐全球儲蓄額與投資額相當。格林斯潘認為泰勒的數字“不說明問題”。他認為﹐影響利率的是投資“意向”而不是實際投資﹐而“意向”是難以量化的。

格林斯潘進一步認為﹐像泰勒那樣依賴模型來說明如果他採用不同調控措施經濟會作何反應是沒有意義的。 他認為﹐即使是最好的模型在預測未來時也會有缺陷﹐因此﹐用這些模型來“預測”過去本來可能會怎樣沒什麼意思。

格老一向不相信模型﹐且喜歡在經濟數據公佈後大放馬後炮﹐這一點跟傳統經濟學家很不一樣。雖然這賦予他同行所沒有的洞察力﹐但也讓他們對世界經濟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

泰勒說﹐他仍堅持自己2005年的時候對格林斯潘整個任期表現的評價。他說﹐不應該因為他偶爾愛放馬後炮而改變對他的總體評價。

格林斯潘在監管方面的表現也是人們討論的話題。Fed的職責包括監管銀行、實施涉及消費者保護的法案﹐如住房所有權及權益保護法案(Home Ownership and Equity Protection Act)。現在﹐批評格林斯潘的人經常指責說﹐正是格林斯潘甩手掌柜式的監管方式導致貸款標準鬆弛、進而使許多人得以成功申請到他們根本無力承擔的抵押貸款。

格林斯潘表示﹐在監管問題上﹐他將具體事務交給了Fed的下屬或分管消費者事務的Fed理事了。由高級職員去處理這類事務說明格林斯潘不看重監管。他們說﹐由於沒有主席的敦促﹐Fed在加強消費者保護方面經常行動遲緩。

格林斯潘對所謂他脅迫其他人與其保持一致立場的說法表示不屑。他說﹕“令人可笑的是﹐我發現自己被重新描繪成靠強權和誘導來讓所有那些受過高等教育、有高度智慧的人服從我。”他說﹕“這種說法太愚蠢了。這是一種篡改歷史的可惡行為。”

Fed曾數次採取措施加強對次貸的監管﹐不過﹐其中沒有哪一次是專門針對可調息次貸的。這類貸款在2005和2006年的異常增長是導致這場危機的根源所在。格林斯潘說﹐Fed對這些貸款缺乏有效的數據。

不過至少有一次﹐格林斯潘否決了同僚提出的加強次貸監管的主張。2000年﹐當時分管消費者事務的Fed理事愛德華•格拉姆里奇(Edward Gramlich)向格林斯潘提出﹐Fed應安排人員檢查各家銀行按揭業務部門有無濫發次級貸款的情況﹐這些部門的日常監管比較寬鬆。

去年夏天﹐格拉姆里奇去世前3個月曾接受過《華爾街日報》的採訪。他說﹐那時候他認為﹐總的來說次級貸款是一種好東西。他當時還想像不到這東西後來如何演變成一場大危機﹐但他希望Fed在打擊掠奪性放貸方面能充當領軍的角色。

格林斯潘則回憶說﹐當時他不讚成這麼做﹐他說﹐Fed不是一定要對這類貸款機構實施監管。他認為﹐Fed的監管會讓人誤以為這些暗地里的業務得到了Fed的認可﹐反而讓消費者對他們盲目信任。

對格拉姆里奇的訪談發表後多次被引用來作為說明格林斯潘忽視次貸問題的例證。當記者問到這個問題時﹐格林斯潘從桌上拿過一張紙﹐上面是格拉姆里奇寫的一封信﹐字跡已歪扭不清﹐時間則是他9月份去世前幾天。

信中寫道﹕你是位了不起的中央銀行行長、一位偉大的領導者。我真誠地希望媒體別再在次級債監管問題上指責你了。過去發生的只是件很小的偶然事件。

Greg I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