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2月29日17:03
於對美國經濟可能衰退的擔憂﹐美元匯率正在加速下跌﹐這一局面不僅對美國形成了嚴峻的挑戰﹐巴西糖商、海灣國家央行官員及其他方方面面也面臨著難題。

週四﹐美元兌歐元在長達六年的下滑後創下新低﹐在這六年間﹐美元兌歐元已下跌40%以上﹐美元兌一籃子貨幣跌幅也超過了20%。紐約匯市尾盤﹐1歐元兌1.52美元左右﹐而兩天前歐元剛剛沖破1.50美元大關。

推動美元下跌的最新因素是﹕過去三天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勞動力市場疲軟﹐房市混亂加劇﹐而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為五年來最低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週四在國會作證時強調經濟前景黯淡﹐並指出弱勢美元是一個難得的亮點﹐它有助於出口和增加工作機會、緩解貿易逆差。貝南克此言給美元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一些極力貶低美元的人認為﹐美元面臨最終失去全球主導貨幣地位的危險。持類似觀點的人正越來越多。著名商品投資家、曾是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合作伙伴的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的看法尤為悲觀﹐他在最近一次採訪中說﹕“美元是一種有嚴重缺陷的貨幣﹐已經時日無多了。”他表示﹐美國的巨額外債是最大的原因。

然而﹐雖然美元前景看淡﹐但世界還沒有作好拋棄美元的準備﹐這就像微軟(Microsoft)飽受詬病的Windows操作系統﹐現在它依然是大多數電腦用戶不可或缺的東西﹐而美元也依然是金融界的硬通貨﹐是從食糖、小麥到石油等等一切商品交換的媒介。

動搖美元的地位就需要對全球金融體系來一番重建﹐但似乎沒有哪一方為此做好了准備。美元繼續下跌並非確定無疑的事。但如果真是那樣﹐全世界所有的公司和決策者都將因他們多年來對美元的依賴而面臨諸多問題。

美元走軟加劇了商品價格的上行壓力﹐大多數商品都以美元結算。當前商品價格猛漲的原因之一是﹐對於持有其他貨幣的買家而言﹐商品價格變得便宜了﹐由此推高了需求下跌的美元也意味著許多國家的央行儲備都在貶值﹐這個難題可不是那麼容易解決。

據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數據﹐在全球每天價值3.2萬億美元的貨幣交易中﹐有86%涉及美元﹐通常它是作為另外兩種貨幣交易的媒介。雖然這一比例較2001年的90%有所下降﹐但目前尚無別的貨幣能夠替代。

擔心大量拋售

雖然人們普遍擔心美元會被大量拋售﹐但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全球央行的外匯儲備有三分之二是以美元資產的形式存在。以歐元計價的比例約為25%﹐較1999年歐元誕生之時的18%有所增加﹐但較1995年各種歐洲貨幣合計所佔的比例有所下降。由於美國是許多國家的重要貿易伙伴﹐減少儲備美元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在貿易方面﹐美元的地位也根深蒂固。企業以通用貨幣交易能降低交易成本。舉例來說﹐根據歐洲央行的最新研究數據﹐印度尼西亞、泰國和巴基斯坦80%以上的出口都以美元結算﹐雖然這三國對美出口額佔它們出口總額的比例還不到25%。

對於嚴重依賴石油等大宗商品出口的國家﹐這一比例還要更高。阿爾及利亞幾乎100%的出口都是以美元結算﹐雖然只有27%的出口產品流向美國。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首席市場策略師約瑟夫•昆蘭(Joseph Quinlan)說﹕“目前的全球金融體系還沒有能力用其他貨幣取代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這一需求也支撐著美元的價值﹐而美元地位的削弱可能會加劇其下跌。

對美國而言﹐擁有一個匯率不斷下滑的主導貨幣有利有弊。由於美國可以在世界任何國家以其本幣借貸資金﹐它不會遭遇韓國和印尼等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困境。當時﹐這些國家以美元等貨幣借債﹐而隨著它們本幣對美元崩盤﹐以本幣計算的負債急劇膨脹﹐迫使許多公司破產倒閉。

弱勢美元令美國產品在海外價格降低﹐有助於擴大美國的出口﹐從而減少貿易逆差。因此﹐美國財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雖然理論上支持強勢美元﹐但並不反對其逐漸下滑的走勢。過去四年中﹐美國商品和服務出口額年均增長8%﹐高於20世紀90年代的7%--如果這種勢頭繼續下去﹐美國的年出口額將增加170多億美元。

走軟的美元也加劇了進口商品的價格壓力﹐這一因素令Fed的反通脹任務更為複雜。但外國出口商通常會選擇保持商品的美元價格穩定﹐不會提價以免影響銷售額﹐這等於分攤了美元下滑帶來的通脹壓力。

上個月在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上﹐索羅斯指出﹐信貸危機可能損害美元在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基於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長達60年的信貸擴張即將終結。”

美元動亂

長期以來都看跌美元的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處在了這場美元動亂的中心。CNBC近日援引巴菲特的話說﹐美元注定將“一文不值”﹐過後他很快致電這家新聞媒體﹐要求對這一報導進行更正﹕事實上他是說美元將“貶值”。

接下來便是交易員羅傑斯這樣的看跌者﹐他最近宣稱﹐美元作為世界主要貨幣的日子已屈指可數。回溯歷史便可以發現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對一個圍繞美元建立的全球金融體系進行重建需要花費數年時間﹐而且還會引發經濟形勢的巨變。

美國在二十世紀初葉便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而此時英鎊仍然佔據著各國央行外匯儲備的近三分之二。直到歐洲遭受二戰炮火的摧殘後﹐美元才逐漸成為主導貨幣。但即便那時﹐有些商品仍以英鎊進行交易﹕倫敦糖市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才放棄英鎊﹐轉而將美元作為商品合約交易的主導貨幣。

如今﹐全球糖出口中約有四成來自巴西﹐雖然由於美國對海外製造商的關稅使得這些糖幾乎無一運往美國﹐但巴西的糖交易卻依然以美元結算﹐這正是遵循了全球商品市場的報價方式。

Grupo Sao Martinho是一家從事糖產品貿易的巴西公司﹐其投資者關係主管費利浦•維奇阿托(Felipe Vicchiato)說﹐我向客戶賣東西時﹐他們想用美元付款。除了美元﹐我們別無選擇。他還說﹐公司不會考慮改換別的幣種。

維奇阿托介紹說﹐美元走軟正在侵蝕公司的利潤。進貨時他們以當地貨幣雷亞爾計價﹐而發往海外時客戶向他們支付的貨款卻是用美元結算。他談到﹐美元兌雷亞爾匯率在去年下跌近17%。

為了抵消美元貶值對公司利潤造成的影響﹐維奇阿托的公司用期貨來套期保值。隨著生產商開始對美元下跌作出反應﹐糖期貨價格今年以來已上漲30%。“糖價必須上漲﹐這樣才能彌補美元疲軟造成的損失﹐”維奇阿托說。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證券及衍生品交易所準備在3月份推出新的國際棕櫚油期貨合約交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棕櫚油貿易大國﹐二者合計佔到了全球棕櫚油產量的87%。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進口國﹐而美國在全球棕櫚油進口總量中只佔不到3%﹐這一比例尚不及孟加拉和埃及。

不過上述新合約將以美元計價。馬來西亞證交所負責全球市場的業務主管拉比•辛•巴特(Raghbir Singh Bhart)表示﹐我們曾經考慮過歐元﹐但老實說我們很快就放棄了﹐因為美元雖然受到衝擊﹐但變化卻不大﹐美元在全球貿易中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美國的一些地緣政治對手正試圖擺脫美元﹐自立門戶。

俄羅斯正在創建一個商品交易所﹐屆時包括石油及其他產品在內的期貨合約將以盧比計價。極有可能出任俄羅斯下任總統的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2月份曾談到﹐世界經濟動蕩不安﹐人們正重新審視外匯儲備中重要幣種的角色﹐我們必須利用這一機會。

據伊朗官方新聞機構的一則報導﹐伊朗駐俄大使對上述計劃予以了稱贊。該報導稱俄羅斯的這一舉措將幫助世界擺脫“美元的奴役”。

其他一些動搖美元核心地位的企圖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早在2000年9月﹐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Saddam Hussein)突然宣佈本國出口的石油將拒絕美元付款﹐此舉一時間激起一片騷動。但是當這位鐵腕總統在2003年被捕時﹐被發現隨身攜帶著75萬美元﹐而且全是百元大鈔。

伊朗本身便是已有33年曆史的亞洲清算聯盟(Asian Clearing Union, 簡稱ACU)的總部所在地﹐這個組織為八個國家的跨國交易提供清算服務﹐成員包括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你要問他們使用哪種結算貨幣?也是美元。

孟加拉國央行官員穆罕默德•貝拉耶•侯塞因(Mohamad Belayet Hossain)表示﹐雖然ACU正在考慮是否要增加歐元作為結算貨幣﹐但美元仍將是主要結算貨幣。侯塞因本人參與了ACU調整結算貨幣的研究。

表達關切

去年11月﹐伊朗外長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簡稱:歐佩克)的一次會議上要求該組織公開對美元貶值表達關注。但媒體記者無意中收聽到了這次閉門會議的30分鐘談話內容。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費薩爾(Saud al-Faisal)就伊朗的提議表示﹐這是一個“敏感問題”﹐可能會導致“美元進一步貶值”。

雖然此項提議因沙特的反對而擱置﹐但卻引發了外界對歐佩克可能會尋找其他貨幣來代替美元報價的猜測。不過石油業的專家認為﹐此類調整難以實現。國際石油價格是以三種石油為基礎﹐它們分別是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布倫特原油和迪拜原油。而這三大基準石油都是以美元計價。

牛津能源研究所(Oxford Institute for Energy Studies)原主任羅伯特•馬布羅(Robert Mabro)稱﹐要想採用別的貨幣﹐就必須改變整個定價系統﹐而如今還沒有人為此做好準備。原因之一便是美元有可能重拾升勢﹐而選出來的替代貨幣也有可能會貶值。

儲備貨幣

美元在許多國家的央行外匯儲備中依然牢牢佔據著主導位置。據IMF的數據﹐美元在全球央行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於2002年初達到72%的峰值﹐儘管在當年和次年累計回落了6個百分點﹐但此後一直相對穩定。截至去年9月﹐這個比例為64%。

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布拉德•希澤爾(Brad Setser)表示﹐沒有太多跡象顯示有大規模堅持美元的動作。歐元只是歐洲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並未在全球普及。

IMF的數據並不包括中國和幾個海灣國家在內。這些國家的貨幣緊盯美元﹐並屯積了大量美元以便於管理本幣匯率。故而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所佔比重實際上應該更高。

想要改變現狀的央行會面臨兩難局面。因為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對美出口規模是如此龐大﹐美元源源不斷的流入這些國家的央行﹐除非美國的貿易逆差銳減﹐否則這種狀況就無法改變。

央行拋售美元儲備會削弱美元的價值﹐也會損害到本國的貿易競爭力﹐並導致手頭剩下的美元儲備貶值。如果將美元繼續握在手中﹐則只會使美元這種失去吸引力的資產不斷積聚。

香港經濟學家謝國忠(Andy Xie)表示﹐在亞洲﹐還沒有其他貨幣能取代美元的結算貨幣地位。即便人民幣最終在亞洲取代美元(我們在有生之年或許能看到這一天)﹐但這個過程至少要花上30至40年時間。


CRAIG KARMIN / JOANNA SLAT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