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延續上篇內容。 


這整個第二個原因是比較難以理解,所以讓我嘗試用比較白話的方式統整一下吧。
                                                                               
基本上,印度的 FDI 流入近兩年是大幅增加的,這同時代表其國內強勁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來說 FDI 總流量佔印度 GDP 比重仍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 ( 相較俄中巴 ),也就是對於印度整體經濟的影響將較上述國家為小。
                                                                               
換句話說 FDI 比較像一個加分,過往印度沒吸引到大量外資的時候經濟依舊能夠大幅成長,很難說少了這些近年來多湧入的資金就會影響多大,或許在少了熱錢之後印度國內反而能夠更健全發展 ( 減少資源錯置和通膨 )
                                                                               
而事實上印度國內並不缺資金,目前印度的基準利率仍在 11% 的高水平,若出現大幅撤資的情形,印度央行可藉由降息的方式引導資金釋出,印度國內資金的豐沛,可由一個小細節看出來: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186rank.html

這是印度的政府債務,約佔 GDP 60%,是處在一個頗高的水準。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external_debt  

不過外債佔 GDP 的比例僅佔 10%,比例僅約台灣的 1/3,雖然印度政府的債務和美國不分軒輊,但多半利用國內的資金。這一點重要差異,也大大減少類似亞洲金融風暴時熱錢大舉撤出時可能造成的波動可能性。

更何況,目前的印度的雙率皆處在高檔,也就是是意味印度政府在面對未來可能來臨的挑戰時有更大的迴旋空間,可以採取同降雙率的方式 ( 或擇一 )
                                                                               
降利率 增加國內資金、提振內需
降匯率 提振出口、減少進口

                                                                               
無論是哪一個都能產生積極的作用,如同美元貶值的效果一樣,減少的貿易逆差基本上已超過美國在房地產下跌風暴中的總損失。
                                                                               
而這兩者更是絕大多是新興國家無法採用的方式,因為無論其如何調降利率,大部分國家經濟結構過於「依賴出口」的情況,只能讓這些國家陷入流動性陷阱當中。也就是在外在消費市場的根本萎縮下,貨幣政策無法達到刺激內需的功用,而降息更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資本出逃,讓深深依賴外來 FDI 的各新興國遭受致命打擊。
                                                                               
同樣的,匯率若走貶幅度加大,也同樣會引發熱錢出走的風險。更何況如此一來將讓各新興國更加「依賴出口」 而不是走向培植內需 ( 請參考台灣近年來經濟走向 ),更不利於建立自主式的國家經濟。

因此,較大的未來貨幣政策空間將是印度面對全球經濟修正的第二道護身符。



3. 印度的 GDP 構成
                                                                               
這裡,其實就是決定性的關鍵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sector_composition
                                                                               
我僅比較金磚四國:

 服務
11.9%48.1%40%
8%38%54%
19.9%19.3%60.7%
5.3%36.6%58.2%

由這個 GDP 構成更可看出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莫大差異,也就是印度的工業部門相較之下並不那麼發達,而服務業則是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當然是受益於兩方面:
                                                                               
1、強大的內需取向自然帶動服務業。
2、西方國家的服務業外包。

迥異於其他國家可能在歐美日內需萎縮的狀態下,導致出口受傷慘重,事實上若盧比走勢能同步適度緩和升值,或小幅回貶,將有助於印度的工業趕上自身內需需求 ( 進口替代 ),而服務業的外包和製造業不同,在歐美國家的製造也外移早已泰半完成,但是服務業因應景氣日衰,擴大裁員的情況下外移反而可能加速 ( 主要指美國 ),如此一來印度容或適度受惠。
                                                                               
另一方面,相較於東南亞和中國日漸增高的生產成本,印度相較較低的人均,加上龐大「既存」內需市場,或許在未來能逐漸提高其工業的競爭力 ( EX:汽車產業 ),而這也是未來印度產業的一大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高漲的農作物價格也為印度帶來了另一助益,目前農業產品一共佔印度出口的 8.5% GDP 份額也高達 19%。身為農業大國,印度和美國同樣受惠於高漲的原物料價格:http://en.wikipedia.org/wiki/Agriculture_in_India

也就是說,較不受外力制宰的 GDP 部門組成,將是因應外部經濟衰退的一大利器,例如美國幾乎從不受世界景氣影響 而是打噴嚏影響他人,或許未來我們會在印度身上看到另一個「小美國」縮影。



4. 相對較佳的人口優勢
                                                                               
另外一點,當然印度在金磚四國中的人口資源優勢也是最明顯的,這點在本篇文章中當然就不細談了 ( 繼續賣關子 )。只拋磚引玉提出另一個簡單的動腦小問題,也是大家常有的迷思,讓大家稍微想一下  印度人口是否過多?
                                                                               
印度人口目前約 10 億多,相較中國約 13 億多,事實上,若以傳統土地贍養力的角度來看,印度可養的人口其實是比中國大陸多的,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畢竟印度面積僅比中國大陸的 1/3 多一點。
                                                                               
可是,印度的可耕地卻佔了國土將近一半 ( 相反地,中國大陸僅約 1/10 ) ( 參考資料:CIA world factbook ),也就是說印度的的可耕地總面積竟比中國還來的大。這也是為何印度的糧食供給一向都較中國來的充裕,尚有餘量可供出口,同時,也暗示了印度的地理優越性。
                                                                               
當然,地理狀態是不會變的,所以這無法解釋何以印度落後了中國幾十年,現在才急起直追。

不過,重要的是過去幾十年來,印度和中國的人口風貌其實是有部分差異的。更重要的是未來 30 ~ 50 年,印度的人口資源和人口趨勢將和其他國家將有顯著不同的發展和風貌,並導致可能不一樣的未來發展,而這將會在下一篇文中詳述與探討。



最後附上經濟學人最新對於新興市場的檢視 ( 與警告 )。其中,經濟學人認為印度市場的「風險名列新興市場的第一名」,所持的理由事實上也相當客觀,值得推敲。
                                                                               
Dizzy in Boomtown
http://tinyurl.com/258t9e ( 感謝 e 大提供好文 )                                                                                 

總結 經濟學人所持理由為:
                                                                               
1、較高的股市本益比。
2、較大的貿易與政府雙赤字。
3、金融借貸處在一個較高的水位。
4、更重要的是這一句話:

85% of India's capital inflows this year have been in the form of debt or ortfolio investment, much of which has gone into the stockmarket.

也就是說 絕大多數的外來熱錢投入到股市中 ( 85% )。

對於這些面向,綜合我上述觀點,個人是保持比較樂觀的態度,在此分別對每一點稍作回應:
                                                                               
1、較高的本益比或許還得考量未來因應未來全球經濟下滑程度而定,Ex:中國或是俄國若出口受到主要消費國減少消費的衝擊,必定大大影響其企業盈利,也就是說,本益比的概念是「動態的」,受影響市場的本益比或許也將同步大幅攀高,或是隨著股價修正本益比也會降底。總之,目前較高的本益比有可能反應的是「未來的變化」 而非僅是現況 ( 當然部分的 PD Price / Dreaming Ratio 本夢比存在可能性也不能剔除啦 )。
                                                                               
2、如我所說,較大的貿易赤字或許沒有那麼可怕,原因有二:
                                                                               
A. 貿易赤字其實反映了內需的持續強勁發展態勢仍未受影響,如同美國經濟近 10 年來最好的年代往往貿易赤字也越嚴重。
                                                                               
B. 若全球同步走緩,因為印度擁有較佳的政策迴旋空間,印度的貿易赤字將同步得到改善。

3、無論是民間債務或是政府債務,印度的外債比重都不算高,這點和當初的南韓與東南亞有著相當大的程度差異。同樣的,印度的利率還有相當大的調降空間,可因應可能發生的信用危機。
                                                                               
4、縱然流入資金來到近年來的新高,但外國熱錢佔印度實際的經濟比重仍在較低水位,所以所受衝擊應該會比想像中的要小。



當然,經濟學人的評估、分析以及論述水平絕非本人可及,建議諸位看官應該多方採集資訊與相關評論,勿輕信本人言論為妥,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判斷。此外,投資高風險市場同時也別忘了風險配置的重要性。
                                                                               

以上分享,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感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