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為 PTT_Fund 版友 fieed 整理自網路資料。


東協東協,很多人靠他賺了不少錢,但是對於東協的歷史,卻仍舊一知半解,甚至一竅不通。今天的文章有點歷史了,看起來像是大約在 2001 年左右寫的,雖然如此,但是對於東協成立的細節交代得非常清楚,多少給大家瞭解一下東協成立的環境與過程,看看人家如何努力的消弭隔閡,享受共同成長。以此為借鏡,看看是否能讓我們在被逐漸孤立的今天找到另一條出路。



早期東協之工業合作
                                                                               
東南亞國協「簡稱(東協),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於1967年8月8日在泰國曼谷宣佈成立,當時主要係為防止共產主義蔓延。至1976年2月24日印尼高峰會議,東協國家已有工業合作的意願和構想。最初嘗試的作法有 1980年3月6日的「東協尿素計畫」(ASEAN urea project),1980年 10月18日的「汽車零件互補計畫」(Brand-to-Brand Complementation, BBC)的瞭解備忘錄,並於1988年10月18日在泰國曼谷達成協定,給予汽車零件關稅減半的優惠,目的在於改善所有汽車零件供應商的經濟規模和增加東協內部的貿易。又於1983年11月7日簽訂「東協工業零件流通優惠措施」(ASEAN Industrial Joint Ventures, AIJVS),增加國家和區域發展計劃的合作,以擴展貿易和改善經濟基礎。AIJVS於1987年6月16日訂定補充條款,隨後又於1987年12月15日於菲律賓馬尼拉做修訂,目的在將汶萊納入合作計劃內、降低關稅優惠比率由50%升為90%、並將優惠期間由3年延長到4年。


目前東協之工業合作計畫
                                                                               
1992年的東協高峰會中,東協自由貿易區(ASEAN Free Trade Area , AFTA)的構想被提出,並且決議自1993年起實施區域內共同有效優惠關稅(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Tariff, CEPT)。後來,因應國際與區域經濟情勢的改變而加快腳步,計畫於2002年12月31日以前將東協會員國間的關稅降為0%至5%,以確保在2003年1月1日能夠完成東協自由貿易區。根據1993年的CEPT規則東協的產品可分為一般降稅項目及快速降稅項目。一般降稅項目產品的關稅,在20%以下者至2000年應降為0至5%;關稅在20%以上者,應在1998年應降至20%,而至2003年時應降為0至5%。
                                                                               
由於CEPT的優惠關稅事先已排除了許多敏感性商品,加上關稅稅率仍高,而給予跨國工業合作計畫發揮的空間。1996年4月2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東協非正式部長會議結束後,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七個會員國代表簽署了「東協工業合作計畫基本協議」(Basic Agreement on the ASEANIndustrial Cooperation Scheme,簡稱為AICO),做為邁向「東協自由貿易區」完全實施前的過渡性措施,並取代原來的「汽車零件互補計畫」及「東協工業零件流通優惠措施」。

東協工業合作計畫(AICO)的主要目的在於加速東協區域內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增強東協在投資方面的吸引力、促進東協區域內零件及成品的互補性,以及提升東協區域內整體的國際競爭力。最初AICO計畫的主要內容為:在東協區域內合法設立之公司,且當地出資比率達30%以上時,其生產的貨品於東協區域內流通可享有0至5%的優惠關稅,惟當事國可就該計畫之貢獻度判斷是否豁免當地出資比率之限制。此辦法適用的產品包括原材料、零件、半成品、及成品等所有工業產品,農林漁牧及服務業則暫時排除在外,惟適用對象產品之區域內採購比率須達40%。


亞洲金融風暴對東協工業合作計畫之影響
                                                                               
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風暴,東協國家遭受嚴重創傷,東協的領袖於1998年12月15、16日在越南首都河內召開高峰會議,亟思擺脫經濟危機困境,而決議提前實施諸多重大經濟改革對策,包括加速推動東協自由貿易區之成立,加緊產業合作計畫(AICO)、推動東協投資地區(ASEANInvestment Area, AIA)及相關法令之制訂;為促進東協區域之投資及改善貿易環境,東協各國將於1999年1月1日起至2000年12月31日為止,實施大膽優惠措施(Bold Measures),給予新投資至少三年之公司營業稅免稅,或至少30%的公司投資免稅優惠、百分之百股權擁有、資本財進口免稅、本地市場銷售許可、至少三十年工業土地租約、可以雇用外籍員工和通關速簡等多項優惠待遇。
                                                                               
1998年12月針對AICO計畫,也做了以下的修改:(1)在東協區域內合法設立之公司,未滿足當地出資比率需達30%的要求時,其貨品於東協區域內流通仍可享有0至5%的優惠關稅。(2)AICO計畫可以由單一公司內部交易的方式形成,所以單一公司可以重新安排在參與國的生產線,以獲取專業化的利益。(3)減少AICO計畫的審核、發照和降稅等內部行政程序處理時間。(4)參與國家為因應國家政策和國內法律之要求下,可以採取有條件的同意方式。(5)AICO計畫的最終產品可以是最終財、中間財或是原材料,生產最終財是期望而並非義務。已往要求AICO計畫必須生產至少一種最終財,而且必須使用參與國生產的中間財或原材料等的限制都已不再存在。

新的AICO計畫目標是增加東協工業生產,使東協結合更為緊密、增加來自於區域內外的投資,促進區域內貿易,開發拓展生產範圍和經濟規模,強化技術基礎,加強區域內工業競爭力,加強民間部門的參與,增進工業的互補性等。在運作上,強調互惠和公平、以CEPT- AFTA為基礎、簡化申請與改善行政程序、以民間部門來推動、吸引中小企業參與、提供關稅和當地自製授權以外誘因、以及推動資源聚集與分享等。


東協工業合作計畫之成效
                                                                               
1996年至2001年3月間,一共有74個東協工業合作計畫申請案件,其中汽車零件有13件,全套未組裝汽車有50件,電子產品4件,農業機械1件,食品加工5件,以及安全玻璃1件,汽車相關產品就佔了85%。就參與國家來看,泰國參加了48件,新加坡4件,菲律賓32件,印尼32件,馬來西亞33件,以及越南1件,泰國、菲律賓、印尼與馬來西亞的參與頗為踴躍。
                                                                               
2001年5月在泰國和菲律賓的福特(Ford)汽車公司,向AICO行政當局提出已組裝完全的汽車零件(completely built-up units, CBU)申請優惠案例,這與過去的汽車零件(Automotive components)和全套未組裝汽車(Automotive complete-knock-down pack)有所不同。在泰國和菲律賓的豐田(Toyota)汽車公司,也計畫跟進申請CBU的優惠待遇。目前東協國家對於已經完全組裝好的汽車零件或汽車課徵30%以上的稅率,若AIC通過,稅率將降至5%以下,對業者有相當大的省稅和彈性調整生產線之空間。


新發展方向
                                                                               
2000年11月東協非正式領袖會議提出執行東協整合計畫(Initiative for ASEAN Integration, IAI),以縮小區域內成員國的政經差距,並強化區域內競爭力,將著重於教育、技術發展和勞工訓練。中國大陸、南韓和日本同意以協助建立東協資訊科技環帶(Asian IT Belt)方式贊助,東協內部則以推動技術協助計畫(technical assistance pro-gramme)、東協網路架構協定(E-ASEAN Frame-work Agreement)、東協投資區架構協定(the framework agreement on the ASEAN Investment Area, AIA\)、東協工業合作計畫和東協自由貿易區等來促成經濟整合。
                                                                               
東協自由貿易區若順利於2003年1月1日成立,那麼過渡性的東協工業合作計畫存在空間就不太大,尤其隨著AFTA暫時排除優惠之商品清單快速的減少,AICO就不再有存在的價值。屈時東協區域內跨國的貿易障礙減少,外人投資的流入與分配就會以市場需求、生產基本面和運輸條件等為考量的重點,以下及比較東協五國的基本面差異,以評估其未來的發展潛力。

在每人平均所得和出口金額方面,新加坡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其次依序是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與菲律賓,反映出五國的市場需求強弱。土地成本方面以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較低,新加坡與印尼較高;勞工成本方面以印尼較低,泰國、菲律賓與馬來西亞次之,新加坡較高;在整體風險上,印尼與菲律賓表現較差,泰國與馬來西亞次之,新加坡表現最佳。大致上,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卻同時是風險較高的國家。在稅率減免和投資獎勵方面,各國都有採取公司所得稅全免和減免措施,印、馬、泰、菲遍好給予進口原材料和機器設備免稅的獎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遍予給予研發經費抵稅的優惠。目前多國籍公司在印尼主要掌控原油、瓦斯和礦產,製造部門和基礎建設的參予也正在增加中,其中化學類獲得核准的投資金額最大。在馬來西亞電機與電子產品、化學品、石油瓦斯是外資投資的主力,紡織品、紙業、非金屬製品、基本金屬製品、金屬製品與運輸工具居次。菲律賓則主要投資於汽車零附件和電子產品。新加坡電子產品和化學品是外人投資的重點,但是近年來已漸集中於資訊通訊、銀行、服務和保險等產業。在泰國,金屬製品、電子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和貿易服務是過去外人投資的主力,但是最近金融服務受到相當的重視。外人直接投資利用東協國家的礦產資源、廉價勞工、便宜土地和寬鬆的環保政策等,主要遍好投資於(1)原油、瓦斯和礦產,(2)電子產品,(3)與汽車相關的機械和金屬產業。未來在區域內貿易障礙逐漸去除後,跨國企業受競爭壓力增強影響,坐落不同國家的子企業會加速生產分工與合作,以提升效率。至於新的外人投資會受各國水電交通等基礎建設、投資獎勵誘因和政治穩定性等因素影響,東協國家彼此之間形成互相競爭局面。

近來東協國家因為開放國內市場,金融和貿易服務獲得外資的重視,為該地區吸引到相當的國際資金,但為了使服務業能夠順利發展,東協國家就必須盡快建立東協資訊科技環帶,以促進跨國性工業合作。然而,資訊科技環帶的發展需要相當的資金和人材,東協於是轉向爭取中國大陸、南韓和日本的支援,所以東協加三的發展將成為未來觀察的重點。
                                                                               
                                                                               
                                                                               
(本文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