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erry 要說的話,請參閱討論串 - 1。
2、感謝兩位大大的長篇分享。

閱讀方式:
1、【原文
2、S-1】siriue 第一次回覆討論
3、R-2】ryanchao 第一次回覆討論
4、S-3】siriue 第二次回覆討論
5、R-4】ryanchao 第二次回覆討論


 

損失趨避
<
解釋>人們對於避免損失的慾望比賺錢還要強烈的傾向

S-1】這是因為一般投資人多半具備「趨避風險的效用偏好」所致。說白話就是:「寧可少賺,也不要賠錢。」

沈沒成本效應
<
解釋> 把已經投入獲花費的金錢,看的比未來可能賺取的金錢還重要。

S-1】財務上的「沉沒成本」(sunk cost)是專有名詞,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但是如果用在「投資」來說,付出去的金錢基本上是「本金」,不能說是「沉沒成本」。這看起來好像是「投資之後,就當作投入的金錢已經賠光而不會回收」的想法。

 

R-2】這邊講的不能算是正統財務的講法,而是這些投入的本金因為賠掉而不能因為投資報酬而「回收」,對投資人而言是「沈沒成本」。但是對投資人而言因為想要避免損失的期望,使得會特別在意這些「沈沒成本」,經過心理投射會覺得這些投入的錢會比未來能賺的錢還重要。

處分效應
<
解釋> 太早獲利了結,,太晚停損出場。
結果偏差
<
解釋> 不考量決策當時的情況,而以結果論成敗的傾向

S-1】如果是根據上述的「冷血」原則,基本上,這些交易員是不會犯這種錯誤的。因為他們的買入賣出點非常明確,好比是一條平均線一樣,高過就是買;低過就是賣。所以他們不考慮新聞,不相信小道消息,除非.....,這些新聞、消息直接反應在他所看到的數字變化,進而在那條「平均線」上跳動,足以影響他的交易行為。

近期偏差效應
<
解釋> 太偏重最近的數據或經驗、而輕早期數據或經驗的傾向。
定錨效應
<
解釋> 太過依賴或鎖定既得資訊。
跟風效應
<
解釋> 因為許多人相信,而跟著相信的傾向。
相信少數法則
<
解釋> 從少量資訊歸結出不當結論的傾向。


R-2】覺得很棒的地方是s大與其他人對於一些觀念問題掌握得很好,讓我感覺可以交流更多與切入更多重點。其實坦白講,做交易前用「機率」去思考未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後擬定進場策略與優勢,基本上你的勝率就比一般散戶贏了一大半,被大魚吃掉的機會就比較小了很多。另外最多人問我「買高買更高,賣低賣更低」那樣報酬率怎麼算?其實我要表達的意見還是那句老話:當市場表態突破時,有價值的東西不會因為價格漲上天而減少,沒價值的東西不會因為價格變便宜而變得有價值。價值不會因為價格而有變化,只有它自己會去變化,因為價格永遠不會充分反應價值所在。

 

S-3】筆者也贊同應該考慮機率這回事,但這也同時呼應過去筆者在本版提過的觀念,任何人都必須依靠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投資人。因為累積越多知識,擁有越多次投資的體認,自然可以提高獲勝的機會。而非單一抓著什麼觀念不放,就可以賺到大錢。

 

R-4】是的~知識要展現出其力量非經過一段時間的內化才能夠顯現出其價值所在。很多人努力找尋心目中的「交易聖盃」,事實上聖盃早就握在自己手裡;未來其實是不可測的,可知的其實就不是未來,而是過去。所以在做決策時,不論是投資也好、交易也罷,其實我們的思考點應該是風險的「機率問題」,然夠根據這點做決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