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04日14:20

年早些時候﹐有許多讀者給我寫信﹐想知道為什麼他們不能將所有資金投入股票市場。畢竟﹐許多人來信寫道﹐投資股票最終總是更賺錢的。

這類讀者來信上次頻繁出現的時間是90年代末﹐當時正值美國牛市直奔頂點之際。那麼今年的這些來信是否預示著苦日子即將到來﹖我們似乎已經有了答案﹐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已經自10月9日的高點大幅下跌了10%﹐不過此後又有所反彈。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寫信的人忽略了構建投資組合的一個基本原則。的確﹐持有債券或許會有損回報率──不過其實由此帶來的財務損失十分有限﹐而好處卻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眼下這種時候。


降低風險

自1925年年底以來﹐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的平均年投資回報率高達10.4%﹐輕鬆超越了中期政府債券5.3%的年回報率。不過﹐如果你將一定資金投入債券﹐那麼將大大減輕投資組合的價格波動﹐而且在回報率方面也不會犧牲太多。

作為證明﹐讓我們來看看芝加哥晨星公司(Morningstar)旗下Ibbotson Associates提供的一組數據﹕自1925年以來﹐如果一個投資組合將90%的資金投向標準普爾500指數股票﹐10%的資金投向中期政府債券﹐那麼其年波動率要比全股票的投資組合低10%。

與此同時﹐你的年回報率仍然可以達到10.1%﹐這意味著在標準普爾500指數10.4%的年回報率中有97%都已被你收入囊中。這裡假定你每年年底時都會將投資組合中股票和債券的投資比例調回到9比1。

即便是將75%的投資組合資金投向標普500股票﹐25%的資金投向債券﹐你每年的收益率仍將達到9.5%﹐相當于標普500指數91%的年回報率﹐而投資組合的年波動率卻降低了25%。這看起來顯然是個劃算的做法﹕年波動率下降了25%﹐而年收益率只減少了9%。


廣泛撒網

如果你在債券選擇上有所創新﹐那麼有可能會進一步降低風險。舉例來說﹐日益高漲的通貨膨脹水平是股票投資者的大敵。那麼為了防範這種風險﹐你或許可以將部份債券資金投入與通脹掛鉤的債券基金中﹐比如Fidelity Inflation-Protected Bond或是Vanguard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不過坦白說﹐鑒於通脹債券眼下平平的收益率﹐我對投資它們不太感興趣。)。

與此相似﹐美國經濟不穩有可能導致美國股市大幅下跌。在這個時候﹐美元可能走軟﹐而這會提振像T. Rowe Price International Bond和在交易所買賣的SPDR Lehman International Treasury Bond ETF這類外國債券基金的表現。

不過有一類債券市場或許不是分散風險的好去處。和股票一樣﹐高收益率的垃圾債券一般也是在美國經濟強勁時更有吸引力。這意味著垃圾債券並不是股市投資者遮風擋雨的好地方。


心理安慰

儘管保留小部份債券並不會大幅降低你的年回報率﹐但這種小小的犧牲會越滾越大。的確﹐如果選擇了全股票的投資組合﹐那麼三、四十年以後﹐你可能會積累多得多的財富。不過顯然﹐取得這個結果的前提是你必須咬緊牙關﹐堅持全股票的投資策略。

你能做到嗎﹖記住﹐風險承受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2007年初﹐在享受了四年多的股價持續上漲之後﹐人們是很容易在股市上放膽一搏的。

但2002年10月時的情況卻不是這樣﹐當時標普500已猛跌了49%、股市正處於低谷﹐那時可沒人寫信向我吹捧全股票投資組合的好處。我相信﹐當時大多數投資者根本就沒有將所有資金投入股市的心理素質。


購買力

將部份資金投入債券﹐這在股市下跌時不僅能為你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和財務上的緩沖空間﹐還可以提高你的購買力。

股市大幅下跌會造成一種危機感﹐在許多投資者中間引發一種採取行動的強烈衝動。不過你會怎麼做呢﹖現在股價走低﹐理性的策略是買進更多股票。如果你擁有債券﹐那麼就會擁有做這件事的資金。


防患未然

不管怎麼說﹐我還是相信投資股票最終會更賺錢。如果你將全部資金投入多樣化的股票投資組合﹐而且有能力承受股市的波動﹐那麼你有可能獲得令人瞠目的長期回報。

但這並不意味著如果做到上述兩條就一定能獲得高額回報。在上個世紀﹐許多外國股票市場由於戰爭或者國內政治動亂而關門大吉。如今﹐這種事情發生在美國似乎令人難以想象──而且如果確實發生﹐那麼債券投資者也有可能遭受重挫。

不過﹐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由於經濟混亂或者股票估值從今天這種高水平回落﹐美國股市遭受了可怕的打擊。舉例來說﹐如果你在1929年股市頂點時買進股票﹐並且在大蕭條時期一直持有﹐那麼以標普500成份股的整體回報率衡量﹐回到盈虧平衡的狀態要花費15年以上的時間。與此同時﹐如果股市回到上世紀80年代初那種低本益比、高股息率的情況﹐那麼標普500指數會從目前水平下跌60%或70%之多。

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可能性很小。不過可能性很小並不等同於完全沒有可能﹐而這也就意味著將資金的25%或30%投入債券可能是個謹慎的選擇。


Jonathan.Clements

(編者按﹕本文作者Jonathan Clements是《華爾街日報》個人理財專欄“Getting Going”的專欄作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spac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